推動形成文藝“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從根本上說,是來自國家、民族和時代的力量。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個人之手、團隊之手的一部部文藝作品,如果是“高原”和“高峰”,一定是對接、傳遞、參與、借助并以高超的文藝才華,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國家、民族和時代力量的作品。國家、民族和時代的力量,或早或晚,一定會選出它的代言人,□□□□,作為自己在文藝上的形象和表征。
2014年10月15日,□□平□□□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平□□□指出“文藝創作存在著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這一振聾發聵的提問,引發文藝工作者的諸多省思,也擂響了攀登文藝高峰的征鼓。
2018年7月,我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后,一直想著怎樣發揮好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高藝術研究機構的優勢,圍繞中央要求和重大現實問題,列出一些重點研究課題,集中力量開展研究。比如,文藝“高峰”問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問題、“文明互鑒”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藝術領域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問題、“□□□□”藝術交流問題,等等。
2019年3月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文藝高峰問題座談會”。大家準備充分,討論真誠熱烈,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總結古今中外文藝發展史的經驗,剖析當下文藝發展的狀態,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本小書,就是這次座談討論后,大家意猶未盡,各自深化細化發言主題的初步成果。
我感到,□□平□□□提出的文藝“高峰”問題,是個有深度、有難度、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特別是放在歷史與今天、文藝與社會、文藝發展與創作規律、不朽之作的內在標準、體制機制與政策措施、社會傳播與接受美學等研究視野里,都會與這個話題發生聯系。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需要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
沿著□□平□□□關于“高原”和“高峰”這個形象化的比喻,我在想,“高原”和“高峰”絕非可以短時間堆壘而成,也不要指望從天而降,它是以億年為紀的偉大的地球力量使然,是地球板塊持續運動和撞擊的結果。那些偉大的“造山運動”,只發生在不同板塊的鋒面,一端的板塊狠狠地插入另一端的板塊的地幔深處,另一端的板塊高高揚起,形成崇高的山系。這些偉大的山系,往往以隆起的高原為巨大的底座,在漫漫高原的底座中心,一定會聳立著連綿不絕的高峰,也因此,真正的高峰都不是孤峰,它有眾多可以比肩的兄弟,從而形成團結壯麗、向上升騰的景象。我們可以直接看到的是群峰巍峨,我們看不到的是地球板塊運動和撞擊的地質力量。
文藝發展史上的“高原”和“高峰”,也可以當此理解。
推動形成文藝“高原”和“高峰”的那些力量,從根本上說,是來自國家、民族和時代的力量。那些看上去仿佛出自個人之手、團隊之手的一部部文藝作品,如果是“高原”和“高峰”,一定是對接、傳遞、參與、借助并以高超的文藝才華,深刻感受和充分反映了國家、民族和時代力量的作品。國家、民族和時代的力量,或早或晚,一定會選出它□佳的代言人,□□□□,作為自己在文藝上的形象和表征。
“高原”與“高峰”(代序)/韓子勇
馬克思、恩格斯為什么喜歡巴爾扎克
——關于文藝“高峰”問題的思考/魯太光
新時代,需要著力于原創
——學習□□平有關原創問題講話的體會/李樹峰
文藝創作“高峰”破題之我見/楊明剛
論文藝“高峰”的生態學和動力學/李修建
試論“高峰”形成立基于重識和把握新時代文化內涵/鄭長鈴
芻議創造“高峰”的主體性條件/呂品田
“高峰”與“深淵”:中國百年文藝的生與死
——以小說為例/摩羅
“高峰”問題與當下中國電影的發展/丁亞平
中國當代戲曲發展的未來走向與高峰標識/王馗鄭雷
關于戲劇從“高原”到“高峰”的思考/宋寶珍
“高峰”的召喚
——中國舞蹈發展忖思/江東
對當前音樂藝術領域“高峰”創作問題的思考/李宏鋒趙倩
中國現代建筑藝術設計與創作百年變革/崔勇
《文藝創作“高峰”問題研討集》:
正如上文所述,中國現代小說是由現代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為了促進社會文化變革而共同呼吁和建構起來的文體,它自誕生以來,就作為這兩個精英群體的文化武器,積極參與到救亡圖存、建構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之中。作為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間賴以溝通的共同語言之一,中國現代小說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期都受到了隆盛的恩寵和禮遇,精英群體將它的批判、啟蒙、社會動員、政治斗爭等社會功能發揮到了□□,成全了它的功勛和榮光。
在它的黃金時代,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是其□重要的讀者群,還有作為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后備群體的青年學生,更是現代文學的迷戀者。在某幾個特殊時期,幾乎所有的青年學生都是文學青年。他們不但是熱情澎湃的文學讀者,而且幾乎都一度是文學的寫作者。先秦士人“不學詩無以言”的文化風氣,曾經反復出現在20世紀的社會文化運動之中,只是這句話的內容常常變更為“不學魯迅無以言”“不學胡適無以言”“不學巴金無以言”。
由于文學是社會精英群體的共同語言,所以文學也就勢必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士進入精英群體的準人證。作為主流文體的小說,在這種風氣中所受到的尊崇,更是所有其他文體所不可比擬的。
作為精英話語的現代小說,從它誕生起就一直具有脫離民間社會、脫離社會底層人群的傾向,由于其過于強烈的啟蒙沖動,甚至與底層人群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某種對立關系(啟蒙與被啟蒙)。由文化精英對民間社會進行思想啟蒙和靈魂改造,一直是現代小說中甚為活躍的主題。
精英群體也常常強調要表現底層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和生活面貌,但必定只能是按照自己的立場和趣味,來觀照、剪裁、塑造底層人民形象,創作者對這些人物所施加的批判與失望,往往超過所給予的同情。精英群體急切地期望底層人民理解自己的思想立場、文化目標、社會追求,并追隨自己為這些目標共同奮斗。由于一時得不到理解,他們就對底層人民表現出嘲弄、批判的沖動,盡管同時也有或濃或淡的同情。但是,這些同情不足以促使他們去理解底層人民的文化信念、審美趣味、生活習性、情感期待,所以,他們的整體傾向是把底層人民定義為無知、自私、狹隘、愚昧、奴性、麻木、低級趣味的負面人物。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精英群體按照自己的視角和趣味塑造了華老栓、華小栓、閏土、阿Q、小D、祥林嫂、三仙姑(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陳奐生(高曉聲《陳奐生上城》)等底層人民形象,塑造這些人物形象的作品被作為深刻表現底層人群社會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典范作品,在精英群體中廣泛流傳。精英群體帶著批判的沖動、啟蒙的激情、拯救的善意,對這些形象所代表的底層群體,進行反復的描述和展示,以圖教育之、改造之。作為精英文化之一部分的現代小說,通過這種大規模的、頻繁的、復制式的描述和展示,營造了自身的繁榮和浩瀚,精英群體的作者和讀者在這種鍥而不舍的創作和展示中,充分體驗了自身的勤奮和崇高。
可是,塑造這些底層人物形象的精英小說,究竟跟這些底層人有沒有文化上的關聯?消費這些底層人形象的精英群體,跟這些底層人究竟有多少精神上、情感上的溝通?
實際上底層人從來沒有聽懂過精英群體的意思,也從來沒有生活在精英群體所構建的論題和語境之中。底層群體一直保留了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古人敬天禮神的宇宙觀和生活態度從來沒有從底層社會消失過。底層社會從來不是單純由人組成的,每一間簡陋的草房或者瓦房里都同時生活著灶神、門神、村神、儺神、天神、土地神、祖先神、冤鬼、厲鬼、貓魂、狗魂、老鼠精、狐貍精以及房主一家。這個復雜的鬼神世界不但存在于底層人民的家中,還存在于底層社會的所有公共空間,祠堂、廟宇、集市、店鋪、村巷、道路、驛站、亭閣樓臺、山川田野,無不被這個復雜的鬼神世界所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