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旨歸旨趣為問題意識進行邏輯架構, 設立多重視域以重新定位時代風向下課程思政育人機制的邏輯起點與育人模式的路徑鋪設, 以期多輪驅動課程思政改革提質增效。
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實踐層面開展得如火如荼, 但理論研究相對滯后, 存在題域重復、 論調單一等諸多不足。 理論無法有效指導實踐, 導致課程思政改革普遍存在三類問題: 一是頂層設計不足、 目標不清; 二是貫徹落實不夠、 路徑不暢; 三是支撐保障不力、 成效不彰。 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各自為政 兩張皮, 德智不融, 知行不一, 直接體現在資源累積上, 無法生成融知識傳授、 價值疏導、 品格涵養、 審美熏陶為一體的優質教學內容, 德育效果受限, 智育內容空泛, 陷入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自說自話、 單向思維泥沼。
本書通過審視課程思政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 機理路徑, 吸收多重視域精華, 挖掘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提質增效、 共融共生的增長點。 以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為契機, 打通關鍵節點, 以智能賦能, 明晰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開發方向, 思政內容持續生產加工、 全媒體傳播推廣等教學手段改造升級。 以規;嵝陨a, 縮短課程思政育人資源研發周期, 避免低效率、 低質量、 重復性內容生產, 節約教學成本, 提高研發效率, 提高資源開發效能, 夯實文化內涵建設, 達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 雙線并進, 義旨合一。
本書集學理性與實踐性于一體, 作出如下創新。
一是上篇頂層設計層面, 重理論研究, 學理性突出, 問題意識鮮明, 全面審視新時代對課程思政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上篇借助多重視域, 審視新時代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的當代命題, 直面改革主體教師實踐困境與學生現實需求, 把握群體特點、 痛點和期待。 以孵化、 提升、 集聚、 創新為目標,運用人工智能資源富集、 專業化分工等優勢, 導入大數據、 云計算等高新技術, 以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為載體, 演繹如何搭建人工智能協同育人平臺, 促使人才、 信息等要素整合,優化升級價值鏈條, 創新育人元素, 孵化具有文化凝聚力、 精神推動力、 價值引領力的課程思政優質內容, 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的課程思政優質資源與服務。 以高質量內容生產與傳播, 在教學資源開發、 教學內容完善、 教學方法改進等關鍵環節融通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 豐富課程思政文化產品供給和要素市場, 整合育人資源, 提升雙育創意內涵和文化附加值, 增強雙育感染力。 由此解決當下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訴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不充分、 不平衡的主要矛盾, 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雙精準 育人人才培養模式落實、 落細、 落小,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做實、 做強、做大。
二是下篇路徑實施層面, 重實踐探索, 實操性鮮明, 全面演繹專業群、 示范課程、 教學策略、 評價體系四位一體課程思政改革。
下篇闡述了會展策劃專業群課程思政建設圍繞課程建設主戰場、 專業建設主陣地、 課堂教學主渠道、 教師隊伍主力軍, 形成全格局、 全體系、 全要素改革矩陣, 以期解決課程思政目標不明、 路徑不清、 效果不彰之痼疾。 以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策劃文案為案例, 演繹如何打造真善美外化于形、 內化于心的協同育人生態,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擇選閱讀為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著力應對數字化時代淺學習情境, 以三種類型閱讀鍛造優質育人產品與服務, 改善受眾體驗, 打造深度學習閱讀場景, 從生產到聯合學生再生產, 從一次文本到再生文本, 生生不息, 持續供給。 搭建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以增進政企行校媒跨界合作與跨域交流, 將教學改革與資源設有機結合, 形成內容廣泛、 滲透力強的優質教學資源, 促使象牙塔內、 自?環、 封閉型教學轉向開放共享型教學, 單一教育主體轉向社會共建、 共治、 共 享, 從而充分實現員、 全程、 全方位育人。
課程思政建設實乃系統工程, 非一個專業、 一門課程、 一位教師力之所及, 需調動各方資源, 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 從專業群到專業、 從課程設計到教學策略、 從目標設定到評價體系, 進行自上而下整體集成式改革, 借力人工智能人才、 技術、 資金優勢, 優化配置行業、 企業、 協會、 社會團體資源, 調動兩個市場、 兩種手段, 外引內聯打通學科藩籬, 進行項目整合重構, 搭建資源共享、 產出高效的技術技能服務創新平臺, 匯聚優質教育要素, 全面提升課程思政改革 搭平臺、 聚資源、 育生態、 傳文化 的綜合效能。
本書是廣東省教育科學 十三五 規劃研究項目 (德育專項) 研究成果, 由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名師李薇老師、 廣東省技術能手沈大明老師合著。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 作者參考了許多專家觀點、 理論, 參考文獻中盡量詳盡列出, 如有遺漏, 敬請諒解。
引言
第1節 研究意義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價值
第二節 研究綜述
一、 國內外研究綜述
二、 研究內容
三、 創新點
上篇 課程思政理論研究
第1章 驚濤拍岸:課程思政改革形勢研判
第1節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
一、 人工智能為課程思政建設帶來的挑戰
二、 人工智能為課程思政建設帶來的機遇
第二節 符號消費視域下的當代青年認同危機
一、 符號消費的邏輯推演: 生產傳播認同
二、 符號消費的族群特征: 蟻族 生存之憂與 新窮人發展之惑
三、 符號消費導致當代青年認同危機的三重危害
第三節 后現代視域下知道到體道
一、 旨歸: 從知道到體道
二、 范疇: 從文本到話語
三、 路徑: 從獨白到對話
第二章 聞風相悅:中外德育發展管窺
第1節 士人精神傳承與中國德育發展
一、 目標層面: 中國傳統德育強調士人精神
二、 路徑層面: 中國傳統德育重視道德踐履
三、 比較視角: 中西德育相得益彰
第二節 西方主知與主情的德育變奏
一、 倫理德性
二、 教育即生活
三、 道德認知學派
四、 價值澄清學派
五、 體諒關懷理論
六、 品格教育學派
第三節 新加坡品格與公民教育的啟示
第三章 疾風勁草:課程思政模式構建
第1節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辨析
一、 當前學界兩種聲音: 懷疑與肯定
二、 課程思政基本問題澄清
第二節 互聯網思維與課程思政建設
一、 互聯網思維下協同育人機制理論預設
二、 互聯網思維下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內容: 一庫一中心
三、 一庫一中心 協同育人機制保障與成效
第三節 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模式探索
一、 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現實語境
二、 新文科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啟發
三、 構建 三育三全 高職文科類專業課程思政模式
第四節 基于文化產業的課程思政資源建設
一、 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融合機理
二、 基于文化產業的課程思政融合路徑
第四章 美美與共:審美范疇與課程思政建設
第1節 審美大眾化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
一、 審美大眾化時代美育實踐的困境
二、 課程思政內容生產: 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設美的生活世界
三、 課程思政渠道建設: 重視體驗, 提升品質, 協同共建共享 互聯網 智慧美育
第二節 阿多諾審美救贖論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啟發
一、 審美救贖的必要性: 文化工業批判與課程思政價值重估
二、 審美救贖的可能性: 反藝術 與課程思政品格重塑
三、 審美救贖的可行性: 審美烏托邦幻滅與課程思政體驗重建
第五章 天光云影:工科發展與課程思政建設
第1節 國際工程教育對課程思政的啟示
一、 目的合理性: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得與失
二、 手段可行性: CDIO 的開放性與封閉性
第二節 新工業革命視域下課程思政改革
一、 新工業革命 對高職人才的新要求
二、 新工業革命 視域下課程思政模式構建策略
下篇 課程思政實踐探索
第六章 大道如虹:會展策劃專業群課程思政實踐
第1節 實踐背景與實踐內容
一、 固本強基: 黨建引領 賦能專業群建設
二、 守正創新: 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確保課程思政落地落實
三、 提質創優: 構建三結合五主體質量評價體系, 健全激勵機制
第二節 特色與創新
一、 新策略黨建引領專業群建設, 教師黨支部承載國家戰略, 融合德智分離 兩張皮
二、 新體系 五育 課程思政體系抓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 煮熟知行不一 夾生飯
三、 新手段 五進 工作法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拔掉痕跡主義 無根樹
四、 新機制構建三結合五主體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和多維激勵機制, 拆除形式主義 花架子
第七章 紅旗如畫: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設計案例
第1節 課程定位與課程目標
一、 課程定位
二、 課程目標
第二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一、 課程設計理念
二、 課程設計思路
第八章 萬法如一: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第1節 閱讀與深度學習
第二節 三種閱讀類型
一、 對話型閱讀, 澄明意義
二、 跨界式閱讀, 豐富內容
三、 多元化閱讀, 開闊視野
第九章 善終如始: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第1節 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第二節 評價體系實踐案例
一、 宏觀層面: 專業群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案例
二、 微觀層面: 課程教學評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