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研究叢書:洞庭湖區生態環境變遷史(1840-2010)》試圖以生態史觀為指導,對洞庭湖生態系統的三個層面進行分析:一是對生態庫,也就是洞庭湖區的外部大環境進行分析,主要探討長江與湘資沅澧的水量、泥沙及氣候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的影響;二是洞庭湖區人類直接賴以生存的生態基礎,以水資源為中心進行分析,從水資源與洞庭湖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湖區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與破壞、水患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血吸蟲疫病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等方面探討20世紀洞庭湖區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三是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管理、文化和技術進行分析,從而系統探討洞庭湖地區人類社會與所處環境的雙向互動關系,探討環境變遷的機制,總結環境保護的經驗教訓,為今天建設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和美麗湖南提供借鑒,探討人類與環境共存共榮之道。
鐘聲,湖南湘陰縣人,歷史學博士,湖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近現代湖南歷史與人物及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及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3項。出版專著《從重商思想到實業振興思潮》,參編著作有《中華民國史大詞典》《長沙文化發展藍皮書(2012,2013)》。在《史學月刊》《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報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楊喬,女,1981年8月出生,湖南省長沙市人。歷史學博士,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博士后,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史。著有《民國時期兩湖地區桐油產業研究》,主持省級社科基金項目1項,其他項目3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01 歷史時期的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1.1 晚清時期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1.2 民國時期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1.3 1949年以來的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02 大環境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2.1 長江流域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2.2 湘、資、沅、澧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03 水資源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3.1 水資源與洞庭湖區人民的生產生活
3.2 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與破壞
3.3 水患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3.4 疫病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04 人類經濟活動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4.1 人口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4.2 圍湖造田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4.3 農業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4.4 工業化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4.5 漁業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05 政府、社會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5.1 政府管理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5.2 政府政策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5.3 洞庭湖區環境變遷中的個人、政府與社會
06 技術、文化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6.1 技術進步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6.2 文化與洞庭湖區環境變遷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編后記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研究叢書:洞庭湖區生態環境變遷史(1840-2010)》:
洞庭湖區堤垸的惡性膨脹造成洞庭湖區水系紊亂,河湖蓄洪和泄洪能力減弱,生態平衡被破壞,使得這里的人民飽受“人與水爭地為利,水與人爭地為殃”的苦難。
洞庭湖區除了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的洪災之外,堤垸的澇漬災害也很嚴重。外洪內澇往往疊加,給湖區的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加重了抗災減災的難度。
洞庭湖區堤垸總面積1099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8763萬畝,屬水網圩區,地面高程一般為15~40米,低于外河最高洪水位。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等原因,洞庭湖區的澇災幾乎年年都有,嚴重地阻礙堤垸的環境修復和生產生活。
據1950—1999年資料統計,50年內洞庭湖區累計受澇面積10231萬畝,年均204.63萬畝;累計成災面積3896萬畝,年均77.9萬畝。按階段來說,50年代年均澇災面積76.91萬畝;60年代大建電排站后,年均受災面積降至51.85萬畝;70年代因大型電排站和撇洪工程建設,受災面積減少至歷史最低的年均27.79萬畝;80年代因水情變化、機電設備老化等原因,澇災面積回升到年均78.47萬畝;90年代連續發生大洪水,年均澇災面積竟達135.3萬畝。
洞庭湖區洪澇災害發生,除了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外,人類活動對湖區環境的破壞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包括水土流失導致的河道湖泊淤積、圍墾造田及城鎮化擠占河道導致湖泊調蓄能力大大減弱等。
1949年以來,長江上游流域森林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導致森林吸納雨水的能力減弱,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進入長江中下游及洞庭湖區。長江中下游變成了第二條懸在頭頂上的河流,每到汛期,洪水位高出兩岸數米到幾十米。四水上游的植被同樣遭到破壞,四水挾帶泥沙注入洞庭湖區。近50年來,泥沙淤積使洞庭湖底平均淤高1米多,湖泊的容積由293億立方米減少到174億立方米。嚴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長江流域塘堰的總容積被泥沙淤積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庫淤積占了庫容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