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點什么?
也許文字就是靈魂的片羽,很多年后肉身腐朽,
但愿這些靈魂的碎片能化于墨跡,會得以延續。
回想這五年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沒有什么東西是真正為我所擁有的,那些你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和事,終究是過客和云煙,我所能把握的只有自己。所以,不再懶惰,不再怯懦,開始記錄下屬于我的似水流年。
柴靜說,一定要寫下來,不寫的話你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以前我不以為然,然而,當我開始陸續整理這五年來的文字,我開始相信了。聚沙成塔,原本平凡的每一天,細枝末節的喜怒哀樂,甚至大多數無聊的生活構成了生命這座不朽的山脈。
張欣,90后,西北人。本科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院,后赴英攻讀媒介管理碩士。如果說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感官就是心的延伸,愿盡情享受人生。
花未眠
以腳步閱讀城市
花、氣味與書
青春紀念冊
初為新聞人
小說
《一斛絮語》: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一個外教老師,他只教了我們五天口語。他叫路易斯,來自美國,卻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會說幾句蹩腳的中文。之前我只是覺得他是一個開朗可愛的老頭兒,70多歲卻仍然出來工作,思想很新潮,經常一邊講冷笑話一邊賣萌。上課的時候喜歡假裝生氣,一看我們在說中文,就用很夸張的美式英語責備我們不練英語:“Whynot?!”最后一節課是星期五,上課之前我們一起說了TIF(Thanksit‘sFriday)。在完成了最后一個話題練習后,一個女生問如果考試中很緊張很害怕怎么辦。我一聽這個問題就想,這樣老掉牙的問題有什么可問的,答案無非就是要勇敢克服緊張,要自信之類的嘛。可是路易斯的回答讓我難忘,他像爺爺對待孩子那樣溫和而又意味深長地說,mydear,你們知道芭芭拉嗎?就是百老匯的歌唱家,她演出兩個小時的報酬是上百萬美金,知道嗎上百萬!美金!可是就是她這樣一個巨星每次上臺都會很緊張,更何況普通的我們呢?如果你緊張,就讓它緊張,怕什么呢,我們是人類不是機器,緊張是人類很正常的反應。我們只要慢慢放松,再加上提前努力練習,就會好的。
第三個故事更簡單。我去看一個頒獎盛典,票很難買,所幸的是我最終進去了,看到了夢想中的盛典,見到了心儀的偶像和許多名流。后來因為有事我提前出來,在外面打電話給朋友,電話還沒有通,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很溫和地對我說:“你要進去看嗎?這個給你吧,拿著它就可以進去了。”我低頭一看原來是記者證,他可能以為我是一個追星的孩子,沒有票進不去在著急吧。我笑著向他解釋了我已經進去了只是在等一個朋友,他也笑著點點頭就走了,我沒想到在這冷艷高貴的五星級酒店遇到這樣小小的感動。
我相信這樣的故事會繼續進行。城市里總會有這樣一群讓你感動的人,不期而遇的邂逅,讓你在陌生的人潮與快節奏的生活步調中莞爾一笑。城市的美好,就在于生活的細節之中,就像他們一樣,不經意間帶給我溫暖或啟迪。
寫這篇的時候,我剛剛和朋友看完了臺灣電影《第三十六個故事》,講述了一對姐妹花在臺北開著咖啡屋,咖啡屋的特色是在喝咖啡的同時可以“以物易物”。一個男人將三十五塊香皂作為交換的對象,香皂是他去世界上三十五個國家旅游時買的紀念品。每一塊香皂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后來主人公朵兒將這三十五個故事畫成三十五幅畫,男人拿走了畫,后來寫信告訴她,第三十六個故事就是和她一起開咖啡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