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以來,尤其鴉片戰爭之后,中西關系的問題是中國知識界急欲解決而又長期不得解決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本書梳理了前輩學者對于中西文化關系問題的三種處理路徑:西化派、復古派和調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獨到和偏頗之處,嘗試回到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的張力源點,接續前輩學人的自覺探索和批判,重新審視中國走進現代社會的道路。
作者提出,現代化是現代性的歷史落實與制度表現,倘若沒有對于現代化種種現象背后“知識理論”及其“理性化”特質的探討,此種“現代化之路”往往流于一種愿景或是迷途。由此來看,無論是胡適的“學術獨立”還是馮友蘭的“自由之路”都有著深層次的理論缺憾,因為二者忽視了現代化進程的理性特質和知識體系。對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人生論”則應當自覺予以繼承、深化和拓展,尤其是其對應的“理性思維方式”和方法論自覺。
本書對于現代化背后的“知識理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提出以“知識創新”為中心,基于“知識體系”自覺來回應“知識主義社會”到來的理論方案,對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及其相關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資源。
胡軍,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哲學會名譽會長,曾任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哲學會副會長等。著有《金岳霖》《哲學是什么》《知識論引論》《分析哲學在中國》《道與真》《知識論》 《燕園哲思錄》 等。發表學術論文近二百篇。
導論:從中國近現代的百年歷程看“中國到自由之路”
的可能性開展
第一章對“自由之路”與“學術獨立”的批判與問題源點回歸
第一節馮友蘭“中國到自由之路”何以不可能?
第二節胡適“學術獨立十年計劃”何以失敗?
第三節回到“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的困境原點
第二章對儒學傳統的批判性繼承與“新人生論”之提出
第一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之張力何在?
第二節新人生論之提出及其反省
第三節從思維方式上審視儒學傳統與現代生活
張力之化解可能
第三章批判性繼承與方法論自覺
第一節邏輯分析方法的中國式解讀
第二節歸納法與科學
第三節懷疑論方法
第四節直覺論
第四章知識主義社會視角下“自由之路”的重建可能
第一節“知識”的現代角色以及知識主義社會
的到來
第二節知識主義社會中人的行動結構
第三節知識主義社會生活中的邏輯分析與
直覺思維
第四節知識創新——知識主義社會的“自由之路”
結語:知識主義宣言與自由之路
附錄一胡軍教授的學思歷程及其反省
附錄二胡軍教授論著、譯作編年目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