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規模學校是適應于偏遠農村地區、基于適齡學生人數較少的客觀事實而設置的規模較小的學校,以村小和教學點為主要形式,它們是農村學校最后的20%,是關涉農村教育公平實現的關鍵。《底部攻堅: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振興》闡述了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獨特價值,梳理了其發展政策與面臨的困境,展示了社會多元主體改善或振興小規模學校的實踐探索,集中在辦學條件、教師隊伍和教學質量等幾個方面,并基于這些現實情況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議。《底部攻堅: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振興》適合于關心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育公益組織、研究者和實踐者們閱讀。
第1章 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由來及其發展概況
一、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界定
二、農村小規模學校存在的必然性
三、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面臨的困境
四、各國或地區建設和發展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策略及實踐探索
第2章 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政策調整及各地的恢復、調整情況
一、中央的布局調整政策
二、地方政府布局調整政策的執行過程
三、地方的恢復、調整情況
四、農村學校的資源配置
五、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政策的反思
第3章 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現狀及困境
一、“百所村小”基本情況
二、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困境
第4章 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的實踐探索
一、依托各項工程,將資源向邊遠薄弱學校傾斜
二、開展“農村教學點(幼兒園)標準化建設”
三、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四、社會力量和村民集體的介入與幫助
第5章 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探索
一、提高教師待遇,改善教師生活條件
二、多途徑創新和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
三、探索多樣化、適切性的教師培訓
第6章 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的實踐探索
一、通過建立學校質量評價體系,加強督導
二、通過引入新的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改革實驗
三、創新復式教學,提升教育質量
四、開發鄉土資源,開展鄉土文化教育
五、吸收社會力量,創新辦學模式
第7章 改善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困境的建議
一、明確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的責任主體
二、建立農村小規模學校基本辦學標準
三、制定專項政策,設立專項配套資金,建立相應管理制度
四、加強和改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五、加強鄉鎮教育統一領導建設,帶動學區整體發展
六、鼓勵社區力量參與辦學,創新辦學模式
附錄
附錄1 美國小規模學校建設與發展之反思
附錄2 日本的農村小規模學校與復式教學
附錄3 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改善農村、邊遠地區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附錄4 中國臺灣偏鄉教育改進計劃經驗分享
后記
《底部攻堅: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振興》:
五是綜合構建農村教師成長平臺,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綜合構建農村教師成長平臺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農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教師補充困難問題,同時也能較好地緩解教師的職業怠倦,激發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力,為教師專業發展夯實基礎。農村教師成長平臺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落實職稱傾斜政策,激發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職稱晉升對于農村教師而言,不僅關系到工資待遇的提高,更關系到整個社會對自己所從事工作價值的認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教師工作的動力與專業發展的內驅力。當前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存在一定的職業怠倦,與職稱晉升機會有限直接相關。2013年,教育部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出臺了《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職稱晉升和績效工資分配向教學點專任教師傾斜”。貫徹落實該政策,職稱晉升向農村教師適度傾斜,打造農村教師成長的制度平臺,對于提升教師工作積極性、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打造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農村小規模學校的重要途徑。當前,以“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與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為契機,我國許多農村地區都實施了遠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應利用好這些工程,開發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從專業知識、技能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兩種需求出發,專門設計為教師教學服務的網絡教育資源平臺,增強農村教師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他們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第三,提升教師培訓水平,暢通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渠道。首先應建立培訓經費保障長效機制。按照教育部、財政部的規定,中小學每年要拿出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的5%、教師工資總額的1.5%用于教師培訓。而對于農村小規模學校而言,由于學生和教師人數較少,因而相應的經費不足以滿足小規模學校教師參與培訓的經費需求。因此必須建立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培訓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建議在“國培”計劃中單列一定指標用于小規模學校教師培訓。省級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為小規模學校的教師提供專項的培訓基金,使之與大規模學校教師的培訓標準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