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新加坡族群多層治理模式的研究,深入剖析了其內在的治理結構與行為邏輯,探尋和歸納了新加坡有效化解族群與國家之間結構性張力、建構多元共融和諧社會的基本治理經驗,并據此建立起一個解釋框架,來解讀現代多民族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完成國家認同塑造、社會和諧發展與民族共同體建構的內在規律。
范磊,法學博士(國際政治),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山東省社區發展與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新加坡國別、東盟區域、公共外交、比較政治等領域的研究。
導論
章 族群治理的理論假設與變量關系
節 基本概念與文本闡釋
第二節 族群與國家:理論假設與治理結構
第三節 利益、規范與認同:變量關系與研究假設
第二章 新加坡族群關系的歷史與現實
節 多元共融:新加坡族群關系的結構
第二節 族群沖突:新加坡族群關系的黑色記憶
第三節 族群和諧:新加坡建國以來的族群關系特質
第三章 新加坡族群治理的利益維度
節 族群與國家中的利益因素
第二節 多層治理:新加坡在利益維度的族群治理結構
第三節 案例研究:集選區、總統保留選舉與族群因素考量
第四章 新加坡族群治理的規范維度
節 族群與國家中的規范因素
第二節 多層治理:新加坡在規范維度的族群治理結構
第三節 案例研究:從儒學復興到共同價值觀的建立
第五章 新加坡族群治理的認同維度
節 族群與國家中的認同因素
第二節 多層治理:新加坡在認同維度的族群治理結構
第三節 案例研究:國民融合進程中的中國新移民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