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構建了“高校青年教師德性養成的倫理文化環境”框架, 選取青藏地區高校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 深入樣本高校和民族地城文化表征的典型牧區和村落搜集資料, 進行深度訪談、觀察和調研, 網羅教師們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對外交流、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德性表現。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問題的提出
三 研究意義
第二節 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一 縱向分析:德性養成倫理文化環境的學術史
二 橫向分析:高校青年教師德性養成的研究動態
三 述評分析:已有研究的啟示
第三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 倫理文化環境
二 教師德性養成
三 高校青年教師
第四節 理論基礎
一 中國儒家學派關于德性養成的觀點
二 西方美德倫理理論關于德性養成的觀點
三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道德養成的觀點
第五節 概念框架
第六節 研究方法
一 質性研究方法
二 資料與數據搜集
三 資料整理與分析
四 研究的自我檢測
第七節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家庭倫理文化環境
節 家庭倫理文化的尚德本質
一 中 庭注重尚德價值引導
二 中 庭重視個體美德養成
三 中 庭重視人性美德實踐
第二節 原生家庭倫理文化環境
一 家庭道德教育
二 優良家風傳承
三 家庭道德榜樣
第三節 新生家庭倫理文化環境
一 夫妻品德雙向建構
二 家庭是平息情緒的港灣
三 家庭是扎根艱苦地區的憑借
第四節 小結
一 原生家庭對個體沉潛的道德影響
二 新生家庭對個體沉潛的道德影響
第三章 受教育場域倫理文化環境
節 學校倫理文化環境的德育功能
一 中外學校的道德教育屬性
二 學校倫理文化環境解析
第二節 學校的道德氛圍
一 學校道德氛圍研究追溯
二 學校道德氛圍剖析
第三節 教師的道德影響
一 教師道德影響研究追溯
二 教師道德影響的具體表現
三 教師道德影響的提升空間
第四節 同輩群體的道德影響
一 同輩群體道德影響研究追溯
二 在同輩交往中實施道德影響
三 值得關注的同輩道德行為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院校倫理文化環境
節 校園倫理文化環境
一 組織傳奇
二 道德氛圍
三 精神文化
四 制度文化
第二節 學院倫理文化環境
一 學院中的道德氛圍
二 教研室中的道德關系
三 以學科為媒介的道德關系
第三節 教室倫理文化環境
一 教室是教師德性的土壤
二 教師的道德角色
三 師生道德關系的建構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社會倫理文化環境
節 新時代中國社會倫理文化環境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
二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規約
三 新時代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四 新媒體環境的影響
第二節 中華 傳統倫理文化營造的環境
一 仁愛與民本
二 誠信與正義
三 和合與大同
第三節 地域倫理文化營造的環境
一 地域倫理文化理論
二 多元族群倫理文化環境
三 紅色歷史文化環境
四 綠色生態文化環境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研究總結與建議
節 總結:研究發現
一 影響高校青年教師德性養成的因素分析
二 家庭和學校構建受教育場域倫理文化環境
三 院校和學科構建工作的倫理文化環境
四 傳統文化、社會和地域構建宏觀浸潤的倫理文化環境
第二節 提煉:環境與教師互動理論
一 自然環境和高校青年教師的互動
二 社會環境和高校青年教師的互動
第三節 反思:合力營造高校青年教師良好德性的建議
一 對家庭教育的建議
二 對學校教育的建議
三 對院校工作環境的建議
四 對社會大環境的建議
五 對教師自身的建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QH大學師德失范負面清單及處理辦法
附錄二 青藏高原高校教師杰出道德楷模案例
附錄三 訪談提綱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