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西方主流經濟學危機和現代經濟學演進為參照,彰顯中國經濟學基于偉大實踐的理論創新和理論自信:從“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把握穩定化政策的中國特色,從即將跨入高收入經濟體門檻的新階段把握中國版發展經濟學的特質,從理論回應中國式現代化把握中國經濟學的歷史使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開創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新局面。全書共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上篇有三個關鍵詞:改革、發展、穩定,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離不開這三點。第一章講改革,第二章和第三章講發展,第四章到第六章講穩定。沒有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的啟幕,就不會有后面四十多年的發展,更不會有社會的長期穩定;而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也難以推進改革和發展。改革發展穩定的三位一體、三維統一,與“華盛頓共識”以及“休克療法”有著根本區別,是中國創造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法寶,是真正獨特和值得借鑒的中國經驗。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國內經濟社會轉型,只有把握好三者的辯證關系,中國這艘航母才能行穩致遠。下篇共五章,內容分兩部分:第七章和第八章討論主流經濟學的危機和出路;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討論中國經濟學的探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給主流經濟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形成第三次“范式革命”,這給中國經濟學發展帶來契機。中國經濟學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向上:新范式宏觀經濟學、中國版發展經濟學以及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更一般意義上的中國經濟學。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領銜編撰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負責估算與發布中國季度宏觀杠桿率。長期從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跟蹤分析。參與、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的研究和評估工作。主持中財辦重大委托課題及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出版《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分析》、《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系列(合著)等著作,榮獲的獎項有: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和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宏觀金融理論與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