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蘇霍伊飛機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設計的龐大的蘇 -27 戰斗機家族從 20 世紀 70 年代誕生至今已有 40 余年,歷經幾十種改型,直到今天也是許多國家的主力機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飛機能讓那么多國家情有獨鐘?此型飛機性能如何?又有多少改型呢?本書以時間線推進介紹飛機型號的同時結合故事、趣聞等諸多方面,詳盡介紹龐大的蘇 -27 飛機家族。書中精美 CG 效果圖為作者原創作品,多數圖片首次公開與廣大讀者見面。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系統介紹蘇 -27 飛機家族的書籍,可供廣大軍迷收藏。
全面系統的梳理蘇-27戰斗機家族及其衍生型號的誕生與發展過程。專業趣味的講解蘇-27戰斗機的試飛過程,以及其中蘊含的空氣動力學、材料力學等方面的科學道理。數百幅原創的高清晰CG圖片,均為作者首次公開,精美程度可以作為壁紙收藏。
目前市場上全面梳理蘇-27戰斗機家族的書并不多,由于歷史原因,很多那時的戰機也沒有留下高清圖片,作者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復原了那一段歷史,值得廣大軍迷收藏。同時里面所講述的戰斗機所蘊含的科學道理也是對青少年很好看的軍事科普讀物。
前言
戰爭一直是人類政治外交最后的手段,而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建設更是這個國家的重中之重。自從1921年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的著作《制空權》問世后,世界各國軍事家都將空軍的建設和使用理念擺在優先考慮位置。從二戰太平洋戰場的航空母艦對抗到西線盟軍對柏林的戰略轟炸,盟軍對于空中力量的使用駕輕就熟,二戰后幾次局部戰爭中美國始終把空軍放在首要位置。蘇聯空軍也在戰爭中迅速成長,一大批優秀的飛行員、設計師和完善的設計、生產單位的能力愈加成熟。
1965年,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武裝干涉越南,越南人民軍空軍以相對劣勢的裝備直接對抗美國海空軍并取得不俗戰績。當時的越南人民軍空軍裝備多數都是第一代老式噴氣式戰斗機,導彈數量少,防空體系不健全,飛機數量和飛行員素質更是無法和強大的美國海空軍同日而語。盡管如此,在十幾年的戰爭中,越南人民軍越打越勇,對戰爭的理解與學習更加深刻,擊落擊傷大量美國海空軍飛機。美國裝備著大批先進戰機,然而并沒有取得預想的那種壓倒性的優勢,卻被越南人民軍不時反咬一口,這令自大的美國武裝力量顏面掃地。美國航空科技人員也認真總結戰爭中的教訓,在F-4、F-8、F-105等先進戰機一次次被擊落的時候也在反思:為什么結果是這樣?
美國航空理論和實踐在當時屬于世界一流水平,各種航空器試驗次數和水平都比其他國家高很多,實戰能力也更強,但沒有在武器裝備落后的越南討到太多便宜。美國航空科技人員認識到這不是裝備水平問題,而是對于戰爭的理解問題。當時,導彈的出現方興未艾,但遠沒有達到21世紀的智能化和科技水平,又笨拙又不方便,機動性差,精確度不高,導致美國海空軍飛行員在遠距離發射導彈沒有命中目標后被迫與越南人民軍空軍陷入近距空中格斗的局面,越南人民軍裝備的米格-15、米格-17等老式戰機充分發揮機動性好、航炮威力大的特點,積極進行空中游擊戰,讓驕傲的美國飛行員屢屢吃虧。
美國航空科技人員認真反思失敗的經驗教訓,迅速做出調整,相繼推出了F-X(F-15)和XFX-1(F-14)計劃以取代F-4等戰機。新型戰機在強調大航程、火力猛的同時,也把空中格斗當成重要的指導方向,更是配合先進機載設備和導彈,意圖先敵發現并先敵開火,擊落敵機。
這時的蘇聯空軍大量裝備著米格-21、米格-25、蘇-15等飛機,多數還是強調高空高速的空戰思維。唯一勉強可以稱為前線殲擊機的米格-23性能也是差強人意。蘇聯人在努力觀察局勢的同時,更關注老對手美國的行動,發生在越南戰場一幕幕真實情況也難逃蘇聯人的法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F-14、F-15、F-16等更新一代戰機相繼面世,這時蘇聯的壓力陡然而增。現役裝備無法與美國最新戰機抗衡,蘇聯軍事工業委員會做出研制新型遠景殲擊機(PAK FA)的決議,并要求航空工業部所屬設計局拿出方案,展開競爭。
美國空軍首先提出戰斗機輕重搭配概念,并開始研制F-16戰斗機。20世紀70年代初期,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雅克設計局的雅克-47、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三種飛機參與競爭,因雅克-47的性能與現實要求差距太大而退出最后的競爭。恰好米格-29屬輕型殲擊機(戰斗機),蘇-27為重型殲擊機,輕重搭配的局面已經形成,蘇聯軍方和工業部門也是考慮到兩大設計局之間微妙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最終決定米格-29與蘇-27一起研制,并進入部隊服役。
隨著1975年蘇霍伊設計局創始人帕維爾?奧西波維奇?蘇霍伊離世,蘇霍伊設計局出現了權力真空,繼任者伊萬諾夫與局內其他領導關系微妙,蘇-27型號總設計師人事任命始終處于徘徊階段,飛機研制項目也受到一定影響。最終,航空工業部任命米哈伊爾?彼得洛維奇?西蒙諾夫為蘇-27型號總設計師。
西蒙諾夫上任伊始,就對蘇-27原型試驗機T-10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后認為原型試驗機有若干項重大先天缺陷,若不進行徹底修改就不適合進入部隊服役,也無法對抗美國F-15戰斗機。他的想法遭到了蘇霍伊設計局領導層的阻礙,但他們迫于現實與軍方壓力,T-10飛機最終經西蒙諾夫之手改造完成,這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傳奇戰斗機蘇-27。這段歷史如今再次回憶依然回味無窮,這不單單是西蒙諾夫個人的堅韌、敏銳、勇敢和對技術的執著,更體現了蘇聯科技工作者對于高性能戰機的孜孜追求。
與其說蘇-27是為對抗F-15而研制,不如說這是蘇聯緊跟美國步伐以期在今后的對抗中不落下風的渴望。這不僅僅是一個飛機型號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和真實寫照。
對于一型戰機的研制、試驗、裝備并沒有太多可說的,但蘇-27戰斗機絕對與眾不同,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戰機型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改造,蘇-27戰斗機已經成家族化、系列化,早已經成為蘇聯(俄羅斯)航空工業水平的符號。不僅蘇聯海空軍大量裝備,甚至暢銷世界各地,改裝型號更是浩如煙海、五花八門。要說清蘇-27家族絕非易事,需要大量翔實可靠的信息和資料,更需要總師們的回憶錄、當事人口述、飛機進口國家涂裝樣式等海量信息。
還有一個小細節需要說明,多年前我國稱呼戰斗機為殲擊機,稱呼攻擊機為強擊機,文中會有混用的情況,請讀者知悉。
蘇-27飛機各種改進型號浩如煙海
趙云鵬,中國航空工業文化中心航空科普特約設計師,中國航空學會會員,數家軍事科普書籍特約作者,CCTV7軍事頻道特約嘉賓。李子琦,軍事科普作者,長期從事青少年科普工作,某官方科普工程簽約軍事作者,多家軍事期刊特約作者,中國航空學會會員。
前 言
一、起飛的方向
帕維爾?奧西波維奇?蘇霍伊
雛鷹欲飛
二、首飛
重大變故
新人幫手
三、 涅槃重生
山雨欲來
折翅
脫胎換骨
四、展翅高飛
緊鑼密鼓
事故不斷
五、試飛機隊
試飛 062
創紀錄的 P-42
眼鏡蛇
必然與偶然
六、巴倫支海
紅色 36
側衛
七、艦載機之歌
航母夢
T-10K
八、雙座傳奇
桑榆非晚
蘇-30
枝繁葉茂
九、鴨嘴獸
蘇-28SH
蘇-34
十、超級側衛
T-10M
后的側衛
十一、各領風騷
勇士
新時期
十二、五臟俱全
副油箱和空中加油系統
主要電子設備
武器
其他
不可逃生區(No-Escape Zone)
結語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