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人類首次將生物學習、分析、決策等能力賦予機器而創造的一種智能化技術。數據、算法、算力三元素的結合,使機器能夠在極短時間內處理人類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總結、歸納和推導出結論的各類任務,更重要的是,其不需要完全依賴人類的先驗知識和專家設計。這無疑將人類探索自然、理解世界的方式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界面。 本書名為《邊界》,一方面希望體現人工智能是突破人類現有認知邊界的顛覆性力量;另一方面意在傳達人工智能作為一門"使能”技術,將不斷打破各行業邊界,產生較強的"活化效應”,為經濟社會實現創造性增長貢獻力量。人工智能潛移默化地優化人們的生活體驗,而我們也迫切需要更新觀念,從主觀層面更好地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本書從產業界、學研界等不同視角,展開對人工智能的觀察與探討,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打破思維邊界。
人工智能歷經七十載沉浮。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變革、打破人類認知邊界的革命性技術。商湯科技(0020.HK)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致力于前沿的人工智能原創技術研發,是從科研實驗室走向產業的典范。過去十年間,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迅速,學研界和產業界所形成的認知框架也被不斷打破和重塑。例如,近十年,性能最好的人工智能算法對計算能力的需求增長了約一百萬倍,未來,這類認知均可能被顛覆。作為智能時代的積極參與者和見證者,編者整理了近年來在商湯科技舉辦的人工智能相關論壇及峰會上全球知名專家和業界權威學者分享的各種珍貴的思想框架和深刻洞察,以記錄人工智能不斷突破邊界的過程。雖然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本書中的一些認知可能最終被顛覆,但是編者相信,這些帶著智能時代特點的見解和觀點,能夠在當下幫助大家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人工智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目
錄
第1章 人工智能,沖破想象力邊界
1.1 從電影中“一路走來”的人工智能
生于“咆哮的20年代”,機器人概念在藝術中首現
人工智能初印象:期待而疑慮
“科技失控”焦慮升級
終結者還是守護者
情感、意識與道德,“有血有肉”的人工智能
當突破來臨時,人工智能幻想逐漸清晰
科技與想象共筑現實
人工智能起源于藝術和想象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教授)
1.2 智能,邁開“兩條腿”
“類人智能”,機器與人腦多維角力
“非類人智能”,遠超人力的超級工具
殊途同歸,增強人類能力
1.3 顛覆式創新策源
人工智能是一項新的GPT
智能不再為地球生物所專有
“智”化社會生產,“軟”化產業結構
1.4 “傳承與創新”的發展觀
人工智能發展存在“路徑依賴”
5000年中華文明孕育發展人工智能的天然沃土
人工智能創新新范式——機器的猜想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博士)
第2章 人工智能,使能千行百業
2.1 從“科技創新”到“科技流行”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解決規模化發展瓶頸
認知普及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牽引力
找到鑰匙孔,解鎖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推動產生新商業
(時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郭繼軍先生)
人工智能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均衡發展
(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會長、中國醫學裝備人工智能聯盟副理事長金征宇教授)
2.2 掌握發展人工智能的方法
“快速迭代”思維,實現連續破圈
“真數據驅動”思維,由數據決定創新
“反專業化”思維,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人工智能,以“無所不及”實現“無處不在”
(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先生)
2.3 獨木不成林
人工智能重構產業鏈,天然反壟斷
擁抱開放共創的產業人工智能生態
科創新經濟需要金融行業快速轉型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
從“ABC”到“ABCDE”,推動數字化轉型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博士)
擁抱人工智能,逐夢精彩出行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先生)
人工智能+5G,“邊緣”力量崛起
(時任高通高級副總裁Keith Kressin先生)
第3章 人工智能, 擴展知識的邊界
3.1 打通產學研一體化“任督二脈”
高效創新需要建立技術、人才流動的雙向通道
技術雙向流動
人才雙向流動
凝成“產研疊加態”
人工智能與傳統科學相互促進、耦合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名譽校長Eric Grimson教授)
人工智能面臨四大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陳杰教授)
人工智能之源與賦能之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教授)
讓生物智能啟迪人類智能、人工智能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Michael Levitt教授)
3.2 人才培養與大眾“智能化思維”
“智能化”使人與工具的關系發生巨變
“智能思維”引發人才培養與教育范式變革
“任務制”教育方式
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體系化過程
圍繞知識點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
第4章 人工智能,拓展人類“視界”
4.1 人類將走進怎樣的人工智能未來
教機器認識世界的難度超乎想象
拐點將至,通用基模型的人工智能時代
形成科學發展新范式、虛實融合的人機交互新范式
我們未來需要怎樣的人工智能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知識實驗室主任James Evans)
讓創新更高效,人工智能的“N+1”暢想
(卡內基梅隆大學講席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Takeo Kanade)
創新不可預測,只能由企業家判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
人工智能,中國“源”創
(商湯科技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湯曉鷗)
4.2 倫理治理與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倫理治理需要體現包容性、安全性和發展權
“平衡發展”的人工智能倫理治理觀
建設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國家
(阿聯酋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和遠程辦公應用國務部長 H. E. Omar Sultan Al Olama先生)
AI無國界,共同發展需共同應對挑戰
(新加坡通商交流合作促進組織“通商中國”主席李奕賢先生)
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博士對話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