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穩定的工作后,我開始大量寫專欄文字,最多時同時開設五六個專欄。寫這些東西,一來聊補家用,二來用以撲滅自己內心的焦慮。所得稿酬極其有限,第二個作用似乎更明顯一些。每天貌似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自欺畢竟沒有虛度光陰。
這里所集的一些文字,或受朋友所約,或自己一時興起,率爾操觚,敷衍成篇。第一輯多與故鄉有關,大多發表在《財經 LENS》和《南方周末》,在此感謝我的朋友溜溜和蔡軍劍先生。第二輯多為文化與詩學隨筆,多發表在《名作欣賞》“深度圍觀”專欄,在此感謝我的好兄弟續小強先生。第三輯基本屬于詩歌隨感類文字,一部分發表于《南方都市報》“詩歌現場”專欄,謝謝我的朋友劉煒茗先生;還有一部分發表在《晶報》“人文正刊”,謝謝“人文正刊”的主編汪小玲女士。最后一部分只言片語,輯錄自我的筆記簿。我有一個習慣,無論讀書還是發呆,一本八開的筆記簿是必需之物。有所思,或偶爾出神,記錄下一行半句,敝帚自珍之,每年掃成一堆兒,就有了這些。
《原鄉的詩神》是詩人朵漁的一本隨筆集,也是北郵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詩人隨筆叢書”的九本之一。《原鄉的詩神》是一部人物雜記、文化散論和詩學隨筆合集,其中既有對故鄉人物的雜憶,對故鄉現狀的憂思,也有文學藝術的短評,對當下諸世相的發言,以及詩學的闡發、詩性的沉思等,是一部詩性、現實與望鄉的交響。其中大部分文章為作者近些年來在各大媒體的專欄精選,如《財經 LENS》上的人物專欄、《南方都市報》上的“詩歌現場”短評、《南方周末》上的時評專欄、《名作欣賞》上的文藝短評等。朵漁說:“慢生活,就是有點閑,有點懶,有點恍惚和不著四六。在一杯茶里消磨掉一個清晨,在一個句子上曬半天太陽,在半個夢中看滿天星光。古印第安人有一句諺語:別走得太快了,要等一等靈魂。因為他們有一個信念:肉身和靈魂的速度是不一樣的,肉身走得太快了,會把靈魂丟掉的。”
朵漁,獨立詩人,專欄作家。1973年出生于山東,1994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居天津,寫作詩歌、隨筆。曾獲華語傳媒年度詩人獎、柔剛詩歌獎、后天及奔騰詩歌獎、《詩刊》《詩選刊》《星星》等刊物的年度詩人獎等。著有《史間道》(天津人民出版社)、《追蝴蝶》(《詩歌與人》專刊)、《最后的黑暗》(北岳文藝出版社)、《意義把我們弄煩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生活在細節中》(花城出版社)等詩集、評論集和文史隨筆集多部。
鄉村史門
表兄小寶的生與死
我的朋友阿甘
那一年,我們去河灘看殺人
戰斗英雄白跑路
鳥人
小巷里的第歐根尼
雨季來臨之前死去
牛棚記
一頭豬,兩只羊
紅旗家的兒女們
我們的黃司令
槍和愛情
在一起,在一起
夜晚的瘋國王
王蝴,你還記得我嗎
嫂子欠你,嫂子還你
青衣
身份記
最后的秀才
我的“呼愁”
大歷史下的鄉村記憶,
發展是個好東西嗎
老而不死是為賊
那些自殺而去的女人們
誰還愿意重返鄉村
鄉村禮俗的變遷
鄉村政治中的強人邏輯
沉默的感情
如今我們如何做父親
大概可能也許是
“出身論”并非全無道理
飯否
請問這里有人嗎
貧困年代的粗鄙化生存
父親建房記
我有過恥辱的鄉村生活
藝文志門
“圍觀”考
詩手后記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