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是系統發展觀,是建立在經濟、生態和社會多目標協調整合基礎上的發展,與推動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追求契合。《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系列從書·之十六:中國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借鑒制度經濟學、產業生態學、政策評估學、外部性理論、誘導性技術進步理論以及公共物品等理論,立足我國草原肉羊產業發展現實,抓住影響我國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它們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發現,我國的草原肉羊產業政策是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對肉羊產業發展中市場機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或無法解決的帶有一定社會性的問題施加影響,通過完善產權配置、優化產業組織、推動技術進步、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公共服務等政策措施,推動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本研究采取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從政策背景、政策目標、政策內容和政策績效四個方面,對基于權責利明確的草原產權制度、基于產業化經營的肉羊產業組織發展政策、基于技術進步的肉羊生產補貼政策、基于草畜平衡的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和基于市場失靈的肉羊產業公共服務政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價。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1.3 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5 本研究可能的創新點
2 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分析
2.1 概念和研究范圍界定
2.2 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借鑒
2.3 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邏輯框架
2.4 小結
3 中國草原肉羊產業發展現狀、特征與主要政策問題
3.1 中國草原肉羊產業發展現狀與特征
3.2 中國草原肉羊產業主要政策問題
3.3 小結
4 基于權責利明晰的草原產權制度分析
4.1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背景
4.2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目標
4.3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內容
4.4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政策效果
4.5 小結
5 基于產業化經營的肉羊產業組織發展政策分析
5.1 草原肉羊產業組織發展政策的背景
5.2 草原肉羊產業組織政策的目標
5.3 草原肉羊產業組織政策的內容
5.4 草原肉羊產業組織政策的效果
5.5 小結
6 基于技術進步的肉羊生產補貼政策分析
6.1 草原肉羊生產補貼政策產生的背景
6.2 草原肉羊生產補貼政策的目標
6.3 草原肉羊生產補貼政策的內容
6.4 草原生產補貼的政策效果
6.5 小結
7 基于草畜平衡的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分析
7.1 草原補獎政策的背景
7.2 草原補獎政策的目標
7.3 草原補獎政策的內容
7.4 草原補獎政策的政策效果
7.5 小結
8 基于市場失靈的肉羊產業公共服務政策分析
8.1 草原肉羊產業公共服務政策的背景
8.2 草原肉羊產業公共服務政策的目標
8.3 草原肉羊產業公共服務政策的內容
8.4 草原肉羊產業公共服務政策的效果
8.5 小結
9 主要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9.1 主要研究結論
9.2 促進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9.3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草原肉羊產業鏈整合程度總體仍然不高,處在產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利益主體之間獨立、分散,沒有很好地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接機制。各環節間活躍的中介組織大都是一些投機商販,行為不穩定。而那些各類協會和合作組織大多運行機制不健全,運轉不暢,甚至有名無實(李秉龍、夏曉平,2011)。產業的碎片性質以及利益和成本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分割,使得在全行業發展和推行提升產業效益的計劃困難重重。在利益博弈中,企業和商販相對占優,分散的農牧民存在信息不對稱,在價格談判時處于弱勢地位。由于農產品關聯市場間價格傳遞的特性,食品零售價格上漲傳遞到原料收購價格的比例本來就小,產業鏈利益關系不平等更使得農牧民所占價值份額被擠壓,從羊肉價格上漲中獲得的收益有限。同時農牧民卻要承擔更多成本上漲的份額,不利于持續提高肉羊生產效益,阻礙他們通過養羊獲得更多收入,從而不利于穩定分散的肉羊供給,尤其是不利于穩定農區和半農半牧區有更多替代性選擇的養羊戶。對沒有多少選擇性的牧民來說,收入增長緩慢而支出需求不斷增加正是造成草地超載過牧的主要原岡(寧保英、何元慶,2006)。產業經濟系統的發展問題通過牧民收入進一步影響到草原生態,所以草原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生產、生計和生態彼此關聯、相互影響的復雜問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產業經營效益的均衡提升。
3.1.3草原生態保護政策深入實施,養羊農牧民生計受影響
隨著草原退化造成的環境問題進入公眾視野,國家相繼出臺草原管理保護制度和政策,對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和牧民生計造成了一定影響。2002年實施的以退牧還草工程為核心的草原生態干預政策,標志著我國草原管理政策由過去的“生產促進型政策”轉向更加注重生態功能的“生態保護型政策”。退牧還草工程以工程項目的形式推行禁牧和建設養畜,對禁牧和休牧進行飼料糧補助,第一階段從2003-2009年。到2010年年底,退牧還草工程實施8年,覆蓋181個縣(團場)、90多萬農牧戶。但由于建設內容單一、配套資金難落實等問題,國家對退牧還草工程進行了完善。從2011年起,在退牧還草工程基礎上,中央在內蒙古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繼續以工程項目的形式推行禁牧,但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載畜量基礎上實施草畜平衡管理。草畜平衡獎勵機制給予未超載放牧的牧民草畜平衡獎勵,與退牧還草禁牧補助一起簡稱“草原補獎政策”。
然而由于草原地區二三產業發展落后,經濟結構單一,禁牧、休牧、草畜平衡要求的“減畜”對牧民生計可持續帶來了很大威脅。我國牧區草原類型、自然條件和區位條件差異大,無論是禁牧補助還是草畜平衡獎勵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思路都過于標準化、簡單化,無法客觀反映各地的實際補償需求。部分。▍^)根據實際有針對性地細化了補償標準,例如內蒙古,但改進有限。而且補償水平偏低也是一個普遍反映的問題,不能完全彌補農牧民機會成本損失。為了讓農牧民有時間應對減畜政策沖擊,內蒙古還制定了分步驟逐年執行減畜任務的政策。但隨著時間推移,草畜平衡機制第一階段實施已到尾聲,減畜大限將至,各地為了爭取農業部預留的政策執行績效獎勵資金,獎補政策實施更加深入、強制出欄減畜更為嚴格,農牧民生計受到的影響進一步顯現出來。
3.1.4產業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支撐保障能力弱
世界肉羊產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之一就是有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我國來說,為了穩定一家一戶的肉羊養殖、克服分散生產體制的諸多限制,建立產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必要。特別是草原肉羊生產突出的生態負外部性,使得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經營性服務組織難以滿足草原可持續管理的多目標要求,一些基礎性和公益性的公共服務尤為重要。我國草原肉羊產業由初級發展向更高水平過渡的歷史階段,決定了亟待發展必需的制度來提供產業公共服務。過去,這些服務由地方政府相關管理部門,以及政府設立的農牧業推廣服務機構來承擔。前者包括地方畜牧、草原、環保、林業、民政等部門,后者包括獸醫站、改良站、草原站、農機站、草原監理及高校、研究機構等事業單位。他們過去由政府財政提供資金,實行無償或低償服務,由于制度原因,服務能力不強。在相關機構的市場化改革中,這些單位有的在轉軌中遭淘汰,有的通過提供收費服務維持生存和發展,也有的實行企業化經營,總之,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弱化了公共服務職能。對于草原肉羊產業公共服務來說,重大疫病控制是一個主要的問題。近年來動物防疫機構改革深入,國家大力建設動物防疫體系,縣級以上動物防疫體系進一步完善,但鄉、村級及飼養環節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則相對滯后。尤其是動物診療作為經營性業務被市場化后,主要由私人畜禽診所承擔,缺乏有效的機制執行動物疫情監測等公共職能。操作層面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滯后已經成為整個防疫體系的短板。近年來我國肉羊繁育體系雖然有所完善,但在農牧民教育發展、適用技術推廣等方面的產業公共服務能力依然較弱。總之草原肉羊產業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服務能力弱,尚不足以保障分散生產體制的生產效率,無法支撐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