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自然環境構成、發展,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動現象及其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規律為主要研究內容,探索如何在自然科學研究過程中,發現大自然蘊含的人文哲學規律,尋找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秘訣”和人類的生存智慧。如何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發現人類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目的。
可作為自然科學工作者、大中專教師、研究生和高中學生的參考讀物。
張建彪,山西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高級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是環境科學,以環境化學分析為手段,以環境污染、生態重建和人類健康為研究對象,探索環境變化與動植物及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2篇,授權發明專利3項。主持九三中央政策理論研究課題2項,發表人文科哲理論研究類論文6篇。
董川,二級教授、三晉學者、全國模范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西高等學校youxiu創新團隊帶頭人、學術技術帶頭人、十大科學傳播專家和三晉英才的高端領軍人才等。山西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兼山西省教授協會會長、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專業委員會等委員。科研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瑞士國際發明協會金獎、德國紐倫堡創新材料獎等。
第一章 環境與生命
第一節 生命的物質基礎及進化 2
一、生命的本質 2
二、組成人體的主要元素 4
三、組成人體的主要化合物 9
第二節 生命與環境 12
一、生命與太陽能 13
二、生命與水環境 14
三、生命與大氣環境 15
四、生命與土壤環境 17
第三節 生命的屬性 18
一、生命的運動性 18
二、生命的唯一性 19
三、生命的全程性 19
四、生命的自律平衡性 20
第四節 生命的意識 21
一、生命意識的本質 21
二、意識上的生命運動 23
三、生命的基因探索 24
第二章 環境與人類
第一節 自然環境中生物生存方式的啟示 28
一、生物的生存與智慧 28
二、生物的競爭與合作 29
三、生態位的內涵與啟示 30
四、人類的需要理論 33
第二節 環境資源利用的啟示 34
一、資源“5R”原則 35
二、資源“5R”原則對經濟的啟示 36
三、資源“5R”原則對“三廢”處理的啟示 37
四、資源“5R”原則對生活的啟示 37
五、資源“5R”原則對科研的啟示 40
第三節 抗生素濫用的思考 41
一、抗生素濫用和細菌耐藥性的關系 42
二、抗生素濫用的結果 43
三、抗生素的分子結構及抑菌機制 45
四、減少抗生素濫用的建議 46
第四節 農藥濫用的思考 47
一、農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47
二、農藥殘留與食品安全 48
三、農藥殘留與環境污染 49
四、農藥殘留的防與治 50
第三章 環境與動物
第一節 魚類的啟示 54
一、不同生境下的魚 54
二、不同種類的魚 55
第二節 陸生動物的啟示 59
一、羊 59
二、駱駝 64
三、蝙蝠 67
四、果子貍 70
五、穿山甲 71
第三節 鳥類的啟示 73
一、麻雀 75
二、烏鴉 76
三、比索鳥和華庭鳥 79
四、鷹 79
第四節 昆蟲的啟示 82
一、蒼蠅 82
二、蜜蜂 84
三、螞蟻 88
四、蜉蝣 90
第五節 蚊子的科學思考及啟示 91
一、蚊子的習性 92
二、蚊子吸血的高超技術 93
三、蚊子翅膀的特殊功能 94
四、蚊子與人類 95
五、蚊子與仿生學 97
六、蚊子的壽命與遺傳多樣性 98
七、蚊子與諾貝爾獎的啟示 99
第四章 環境與植物
第一節 葉的光合作用 104
一、葉綠素與葉綠體 104
二、葉綠素的光學特性 107
三、光合作用的意義和啟示 108
第二節 花卉的啟示 110
一、荷花 112
二、梅花 113
三、蘭花 115
四、竹子 116
五、菊花 118
六、插花的藝術 119
第三節 大樹與人生修養 120
一、樹根的奉獻與拼搏 121
二、樹干的擔當與堅韌 122
三、樹葉的進取與回饋 124
四、根、莖葉的協作與共贏 125
第五章 人類的健康與疾病
第一節 人體溫度與健康 130
一、體溫與環境 130
二、體溫與代謝能力 131
三、體溫與健康 133
第二節 生活習慣與壽命 135
一、遺傳基因與壽命 136
二、科學飲食與長壽 138
三、合理運動與健康長壽 139
四、心態與健康長壽 140
第三節 人類的飲食習慣與健康 141
一、燒烤食品 141
二、腌制類食品 143
三、隔夜食物 144
四、方便食品 145
五、煙、酒、茶與健康 145
六、素食與健康 150
七、節食與健康 151
第四節 人類與疾病 153
一、疾病的本質 153
二、疾病的種類與治療 154
三、疾病的預防和自愈 156
四、人類與藥物 158
五、治療和治愈的思考 159
第五節 人類的進化與傳染病 160
一、流行性感冒 162
二、艾滋病 163
三、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 165
四、埃博拉病毒 166
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16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