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目錄--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目錄(2020年版)
定 價:¥188
中 教 價:¥112.80 (6.00折)
庫 存 數: 0
叢 書 名:生物安全與生物資源能力體系建設叢書
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National Pathogen Resource Center, NPRC)是依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中國疾控中心),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國家級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組建而成。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參建單位均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依法承擔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資源保藏任務的保藏單位。作為保藏機構,適時、及時的向社會發布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保藏目錄,一方面可以向公眾展示資源庫保藏的資源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就是為領域內專家以及需要獲取相應菌(毒)種信息的有關單位提供資源清單,為促進資源的共享應用,查詢利用有效數據資源提供便利。資源的共享,包含了實物資源與信息資源兩方面內容。信息資源的共享,是實物資源共享的前提與依據。做好資源庫保藏目錄發布,正是資源共享的基礎和重要體現。 依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424號令)的規定,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本資源目錄收錄的是目前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保藏的危害程度分類為三類的病原微生物。 資源目錄內容以中華預防醫學會團體標準《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數據描述通則》(T/CPMA 011-2020)為依據,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三大類,細菌目錄內容包含了細菌的保藏編號,中文名稱,外文名稱,分類學地位,生物危害程度分類,分離時間,分離地址,分離基物,致病名稱等;病毒目錄包含了病毒的中文名稱,英文或拉丁文名稱,生物危害程度分類,保藏編號,分類學地位,自然宿主以及聯系方式等內容;真菌目錄內容包含了真菌的中文名稱,英文或拉丁文名稱,生物危害程度分類,保藏編號,來源歷史,分離基物,分離時間,分離地點,致病對象等內容。
編制病原微生物目錄是國家指定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機構的基本職責,也是提供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的重要體現。病原微生物作為國家重要戰略資源之一,是進行傳染病防治、科研、教學、藥品和生物制品生產、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工作的重要基礎支撐材料。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第424號令)的相關規定,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和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其中,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2017年8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首家國家級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2019年6月,經國家衛生健康委推薦,科技部和財政部批準,依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建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承擔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保藏任務,履行國家病原微生物保藏職能。為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組織相關保藏機構和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參建單位,于2019年底啟動了《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目錄-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目錄》系列目錄編制工作。2021年3月,《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目錄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目錄(2019年版)》出版面世,作為我國首部病原微生物目錄,收錄了由國家指定的保藏機構保藏的危害程度為第三類的細菌、病毒、真菌等近2000條菌(毒)種信息,奠定了我國病原微生物目錄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基礎,受到相關管理部門和業內專業人員的廣泛關注。2021年4月15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提出國家建立生物安全名錄和清單制度。因此,為進一步探索建立病原微生物目錄制定、發布,以及動態調整等機制,在2019年版的基礎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編制了《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目錄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目錄(2020年版)》。相比于2019年版,2020年版目錄繼續以《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數據描述通則》(T/CPMA 011-2020)為依據,增加了國家資源庫保藏編號、科技資源標識符、中文名稱、外文名稱、分類學地位、分離時間、分離地址、分離基物、致病名稱和致病對象、用途、來源歷史、聯系單位及聯系郵箱等信息描述項,拓展了目錄所包含的內容、豐富了目錄信息,進一步強化和提升了共享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為方便使用,我們也在書中加入了鏈接,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進入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網站(www.NPRC. org. cn)進一步查詢,以獲取目錄之外的其他信息及目錄中某一株菌(毒)種。《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目錄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目錄(2020年版)》出版得到了2022年國家出版基金生物安全與生物資源能力體系建設叢書和十三五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重要傳染病病原標準化鑒定關鍵技術研究和參比庫建立》(2018ZX10734404)課題、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項目號: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NPRC -32)等資助。同時,本目錄在編制過程中得到了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科技部基礎司、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等單位領導,以及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及有關專家的支持與指導,在此深表謝意!作為一本規范性參考工具書,本書適合疾控、科研、臨床、生產等從事病原微生物檢測、鑒定和保藏工作的專業人員使用。由于經驗有限,目錄中難免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敬請讀者和相關專業人士批評指正,以便在今后版本中持續修改完善,不斷提升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的水平和能力。
劉劍君 魏 強2022年11月
劉劍君,研究員,現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兼任衛生部結核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常務理事。主持多項科技部研究和國際合作項目;有關循證醫學和疾病控制策略的文章在國內外雜志發表,其中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tuberculosis in China于2005年4月發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Progress of DOTS in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于2006年3月發表在《Lancet》。
一、不動桿菌屬 2二、氣單胞菌屬 3三、隱秘桿菌屬 21四、芽孢桿菌屬 22五、檸檬酸桿菌屬 23六、棒桿菌屬 26七、克羅諾桿菌屬 26八、腸桿菌屬 27九、腸球菌屬 38十、埃希菌屬 57十一、克雷伯菌屬 79十二、克呂沃菌屬 91十三、考克菌屬 91十四、庫特菌屬 92十五、乳球菌屬 92十六、李斯特菌屬 92十七、賴氨酸芽孢桿菌屬 104十八、馬賽菌屬 104十九、摩根菌屬 104二十、分枝桿菌屬 105二十一、支原體 106二十二、奈瑟菌屬 106二十三、諾卡菌屬 113二十四、大洋芽孢桿菌屬 113二十五、泛菌屬 114二十六、鄰單胞菌屬 115二十七、變形桿菌屬 119二十八、普羅威登斯菌屬 139二十九、假單胞菌屬 140三十、沙門菌屬 150三十一、沙雷菌屬 185三十二、施萬菌屬 189三十三、志賀菌屬 196三十四、鞘氨醇單胞菌屬 204三十五、葡萄球菌屬 205三十六、窄食單胞菌屬 214三十七、鏈球菌屬 214三十八、弧菌屬 224
一、新生隱球菌 250二、格特隱球菌 257三、羅倫隱球菌 260四、皮炎芽生菌 262五、小囊擔酵母 263六、粘紅酵母 264七、費比恩塞伯林德納氏酵母 265八、異常威克漢姆酵母 265九、釀酒酵母 266十、光滑念珠菌 268十一、近平滑念珠菌 270十二、白念珠菌 271十三、熱帶念珠菌 273十四、克魯維畢赤酵母(克柔念珠菌) 275十五、葡萄牙棒孢酵母 276十六、季也蒙念珠菌 276十七、耳念珠菌 277十八、挪威畢赤酵母 278十九、阿薩希毛孢子菌 278二十、卵形毛孢子菌 279二十一、黏膜皮狀新毛孢子菌 280二十二、星狀毛孢子菌 281二十三、盧比耶氏芹毛酵母 281二十四、糞便毛孢子菌 281二十五、墨汁毛孢子菌 282二十六、皮膚皮狀新毛孢子菌 284二十七、真皮皮狀新毛孢子菌 285二十八、解脂耶氏酵母 286二十九、煙曲霉 286三十、黃曲霉 288三十一、黑曲霉 290三十二、棒曲霉 291三十三、雜色曲霉 292三十四、土曲霉 294三十五、構巢曲霉 296三十六、赭曲霉 298三十七、洋蔥曲霉 298三十八、菌核曲霉 298三十九、聚多曲霉 299四十、日本曲霉 299四十一、溜曲霉 300四十二、焦曲霉 300四十三、白曲霉 301四十四、黃柄曲霉 303四十五、蘭特斯曲霉 303四十六、互隔鏈格孢 304四十七、短柄帚霉 304四十八、派氏小囊菌 305四十九、柑桔青霉 305五十、白地霉 305五十一、球孢白僵菌 306五十二、新月彎孢 307五十三、產黃青霉 307五十四、彎曲鐮刀菌 308五十五、哈茨木霉 309五十六、剛捷木霉 310五十七、總狀毛霉原變型 310五十八、不規則毛霉 310五十九、球孢枝孢 314六十、枝孢樣枝孢 315六十一、尖孢枝孢霉 315六十二、蘭哥倫枝孢 316六十三、路西塔尼亞毛霉 316六十四、詹森毛霉 316六十五、卷枝毛霉 317六十六、同合小克銀漢霉 317六十七、無接合孢毛霉 318六十八、微小根毛霉 318六十九、凍土毛霉 319七十、傘枝橫梗霉 320七十一、多枝橫梗霉 321
一、腺病毒 324二、冠狀病毒 324三、柯薩奇病毒 325四、登革病毒 329五、腸道病毒 336六、肝炎病毒 337七、皰疹病毒 338八、流感病毒 338九、麻疹病毒 360十、呼吸道合胞病毒 379十一、鼻病毒 379十二、仙臺病毒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