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監測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定位觀測還為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等提供數據支撐。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現狀與構建研究》闡述了我國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分布、水土保持區劃及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的發展,并從生態文明新要求、水土保持發展新需求等方面著手,提出了新時期我國水土保持監測點優化布局建設的研究思路,供大家探討。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現狀與構建研究》對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布局、選址、建設及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可供水土保持及相關行業的管理人員、監測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復雜、面廣量大、危害嚴重,是直接導致水土資源破壞、土地人口承載力降低、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以及群眾生產、生活影響極大。
國家制定生態建設宏觀戰略、調整總體部署、實施重大工程,需要及時、準確地掌握全國生態環境現狀、變化和動態趨勢,獲取精準、有效的監測數據顯得至關重要。水土保持監測點是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根基,是數據采集的依托,承擔著第一手資料采集、存儲、傳輸、處理、整匯編等任務,是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網絡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著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效益的持續發揮。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測管融合、服務管理是監測點的基本定位和根本作用。建設定位精準、數量合理、分布科學、運維有效、支撐有力的水土保持監測點網絡,可以及時、準確、有效地掌握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狀況,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監督、水土保持規劃及政策制定、水土保持監測、水土保持科研等提供支撐。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四十條規定:“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完善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對全國水土流失進行動態監測”;2015年國務院批復的《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明確提出: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開展水土保持監測機構、監測點標準化建設,從設施、設備、人員、經費等方面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中央和水利部黨組一系列決策部署,對水土保持監測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認真分析新時期對監測點的迫切需求,加強監測點建設,健全完善監測網絡體系,提升監測能力,提供監測支撐。
本書在對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水土流失特征和水土保持區劃,緊密聚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改革發展,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以補齊短板和滿足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服務行業發展和管理為基本定位,對標水土保持相關規劃要求,提出了水土保持監測點優化布局的初步構想,并對水土保持監測點分類、布局、選址、內容指標、設施設備、建設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供相關人員使用和改進。
前言
第1章 我國水土流失特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區
1.1 我國水土流失特征
1.2 全國水土保持區劃
1.3 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
參考文獻
第2章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及成效
2.1 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概念
2.2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的職責與功能
2.3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歷程及成效
2.4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布局
2.5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監測點
2.6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點建設現狀
2.7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點存在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國內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及其研究
3.1 國外相關監測網絡建設研究
3.2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
3.3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
3.4 環境監測網絡
3.5 水文測站
3.6 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其他部門監測系統的關系
參考文獻
第4章 我國新時期生態建設及環境監測規劃區劃
4.1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4.2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
4.3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4 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
4.5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4.6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
參考文獻
第5章 新時期水土保持監測站網規劃設計
5.1 站網組成及監測點分類
5.2 水土保持監測點布設原則
5.3 監測點規劃
參考文獻
第6章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點優化布局研究及構想
6.1 優化布局目標與原則
6.2 功能定位與分類分級
6.3 全國水土保持監測點優化布局方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