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上海,是歡樂的海洋。很多人的命運因解放而被改寫:京劇名伶杜近芳從“戲子”成為了黨的文藝工作者;弄堂孤女李堅入伍參軍,成長為共和國第一批女航空員;滬上“小開”張慈中北上,后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書籍裝幀師……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如此緊密相連,《上海,我的1949》試圖記錄下人們內心的激蕩。《上海,我的1949》是對1949年這一歷史時點的多角度展示。
今年是上海和全國解放65周年。1949,是一個值得記憶的年份,許多人的腦海里至今保留著不少有意味的故事。《上海,我的1949》是一本口述實錄,通過尋訪與1949年上海解放相關聯的各行各業的歷史見證者,打撈沉淀在人們記憶深處的故事,拯救上海“解放老人”的歷史資料,還原歷史,發現價值;通過講述“一個人一座城”的故事,展現65年前大江大海中“小家小我”的立體社會生活圖景。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記憶,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記憶。激活記憶,把每一個人的記憶匯集起來,可以組成一座城市的記憶,呈現出一個歷史時點的豐富畫卷。
1949,是一個值得記憶的年份。65年過去了,許多人的腦海中仍然保留著不少在這一年發生的有意味的故事,這些親身經歷的故事,或多或少影響甚至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和世界觀。65年過去了,當事人逐漸步入晚年,打撈起這些沉淀在人們記憶深處的故事,是珍視上海歷史、守護城市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正出于這一緣由,在上海解放65周年之際,《解放日報》推出 “上海,我的1949”專題報道。我們派出精兵強將,尋訪親歷上海 1949年的歷史見證人,并向社會各界征集報道線索;我們聆聽他們的同憶,記錄下正在淡去、飄逝的歷史點滴;我們用鏡頭錄制下了他們的講述,為后人留下影像資料。這些追尋的匯聚,便是現在擺在讀者諸君面前的這本書。
這本書是對1949年這一歷史時點的多角度展示。
這里既有正面戰場上的浴血奮戰——95歲高齡的蕭卡,當年是三野29軍87師260團政委,在解放上海的15天內,沒有睡過完整的覺,甚至一連三天四夜沒合過眼;今年88歲的宗亞泉,當時是三野第29軍87師259團的一營副教導員,在這場戰役中負傷,至今彈片還留在腦袋里。
這里也有在隱蔽戰線上的驚心動魄——地下黨員富華在1949 年1月被捕入獄,目睹李白、秦鴻鈞等同志的壯烈犧牲,5月23日,終于趁著國民守兵倉皇出逃之際越獄成功;電影《51 號兵站》中“小老大”的原型之一劉燕如,一步步將國民黨警備大隊機動車隊全部人員成功策反,可謂步步驚心。地下黨員、上海臨時聯合救濟會兒童救濟小組負責人之一的丁景唐,在宋慶齡舊居里和 100余名難童一起迎來了解放。
在1949年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每個人作出了影響了一生的選擇。趙祖康,舊上海末任市長,在他僅五天四夜的 “任期”內,忙于指示各警察局不做任何抵抗,繳械投降;“左派教授”周谷城,被國民黨警備司令部扣留,被保出來后,有家難回,最終在輾轉躲避中迎來了解放;上海灘名媛吳靖,則在留在上海還是遠走美國的糾結中選擇了留下。他們見證并參與了舊政權的崩潰、新上海的成長。
當然,更多的平民百姓感受到的是“翻身做主人 ”的歡慶。敲鑼打鼓、上街游行,1949年的上海,是歡樂的海洋。
很多人的命運因解放而被改寫:京劇名伶杜近芳從“戲子”成為了黨的文藝工作者;弄堂孤女李堅入伍參軍,成長為共和國第一批女航空員;滬上 “小開”張慈中北上,后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書籍裝幀師……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如此緊密相連,本書試圖記錄下人們內心的激蕩。
在一片歡騰中,1949年的上海,也遭遇了擔憂、疑慮與嘲諷。
打上海花了15天,但是,軍事勝利只是第一步。接管、改造、建設,共產黨人能讓這座遠東第一大城市在手中重現光彩嗎?事實說明了一切。金融戰線上,“不帶槍的戰士”一到上海,便從頭開始學習新知識,平抑物價,保證工人階級的基本收入;教育戰線上,地下黨員、年輕助教張薰華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任主任秘書,見證了江南第一學府的接管全過程;新聞戰線上,大隊人馬5月27日一進報館,放下包就干活,一直工作到凌晨。28日一早,報館門口的報童,領到了一張新報紙——(《解放日報》。
這就是《解放日報》的創刊號,它和上海一起,宣布了一個新的開始。65年風雨,它也同上海一道,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成長,以及過程中種種的艱辛,見證了曾經的“十里洋場”,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建設,已崛起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
記錄上海,傳承歷史,是《解放日報》的重要使命之一。今天,還原歷史,是為了發現價值。我們試圖通過為歷史存檔,給未來啟迪。事實上,當我們回首上海解放的歷史瞬間,不難發現,65年,日新月異的是城市面貌,聚而不散的是城市精神。海納百川,是包容四方的胸懷氣質;追求卓越,是永遠盯著先進與前沿的眼光志向;開明睿智,是思考理念與處事方式的獨特智慧;大氣謙和,是風雨砥礪中的從容面對。上海1949,可以為我們今天改革的攻堅克難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提供思想啟迪和精神動力。
感謝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領導和同事們的鼓勵與支持,是他們富有創意的提議和熱情的支持,使本書的采寫計劃得以落實。感謝所有接受我們采訪的各位前輩和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有為我們積極提供線索、提供幫助的人們,各位的熱情參與增添了我們的動力,各位的積極鼓勵也讓我們對這項采寫計劃的意義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認識。今后,我們當更多組織類似的活動,以不負《解放日報》在上海應擔之責任。
序:記錄上海傳承歷史陳頌清
·攻克
血戰15天,畢生難忘蕭卡
敵軍彈片至今留在我腦袋里宗亞泉
劉開通兄弟,我想找到你阮武昌
解放上海,我們為前方籌物資吳文桂
·密戰
我從國民黨的牢里逃出來富華
策反敵特機動車隊,驚心動魄的分分秒秒劉燕如
互道一聲“同志,儂好!”蔣麗似
和一百多個孩子一起迎解放丁景唐
1949年,破案3000件瞿道文
·抉擇
末任市長趙祖康日記里的1949趙國通
陳毅說,不是被解放,是會師周駿羽
迎向了一種新的生活曹雷
上海灘名媛的1949吳靖
·南下
打著腰鼓進上海任桂珍
山東小八路眼中的大上海徐達夫
我隨華東保育院南下范翠蘭
《解放日報》創刊的日日夜夜丁柯肖木史東王緒生葛嫻
1949年,我參與了接管復旦張薰華
·歡慶
解放的熱情,要永遠熱下去秦怡
我拍攝上海解放第一次大游行姚海康
我用鏡頭定格1949吳四一
·新生
上海解放,是我的再生之日姚昆田
那一年,我虛報年齡自愿參軍陳鋼
從戲子到文藝工作者杜近芳
“小開”北上記張慈中
弄堂孤女:一封信改變一生李堅
一位女醫生的1949記憶李超荊
·余音
夢始之地,一張報紙的65年
“我就在這張照片里”
祖孫三代共憶往事、合著家史
致意《解放日報》,致敬解放上海的老兵們
“毫發無損”過了江 1949年1月10日,我所在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并肩作戰,殲滅了國民黨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及杜聿明指揮的56-f“- 師,淮海戰役取得了勝利。國民黨政府大勢已去。那時候的形勢,按照毛主席的說法,就是“連敵人都不會懷疑我們將會取得最后勝利”了。我們部隊奉命開到如皋休整。大家每天都在議論,什么時候渡過長江,打到國民黨老巢南京去,徹底解放全中國。
在這期間,華東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編制和番號的命令,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我所在的第ll縱隊第33旅98 團也改編為第29軍87師260團。部隊統一編制后,我組織全團為渡江投入了緊張的訓練、準備中。這時擔任團軍事領導的是團參謀長梅永熙,他抗戰時期就和我一同在通啟地區戰斗過,曾任過東南警衛團團長。后部隊編入第9軍分區7團,他當團參謀長,一直到又改編為 33旅98團,我是團政委,他仍是團參謀長,我們戰友情義很深。建國后,他先后在中國駐羅馬利亞、印度等國大使館當武官。
到了4月21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和解放軍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一聲令下,激動人心的渡江戰役開始了。
第29軍按照渡江作戰總前委的決定,于長江的龍稍港至張黃港的左路發起渡江作戰。我們第260團按軍部的命令,為軍第二梯隊,隨第86師由靖江中天生港的柏木橋、耿公殿下水啟航,在對岸江陰的長山西段石牌港登陸,上岸向金童橋、峭岐一線沖鋒、攻擊,占領花山,并警戒無錫的青陽、南開方面來敵。我們面對的長江南岸的長山,西靠江陰黃山要塞,東鄰沙洲的巫山港,江心有5里長的島沙西開沙。
可以講,這一段不僅江岸地形復雜,江流湍急,敵軍的部署也是最強的,尤其是江面基本控制在江陰炮臺的炮火里。
我和其他團領導認真研究,制訂了縝密的方案。
4月21日晚,全團全副武裝登船出航,整個渡江的過程非常順利,這其中我們團當時的團長李干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到我們團才一個月,就被調去配合華中工委策反江陰炮臺。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努力下,江陰炮臺的守軍7000多人起義,調轉炮口打國民黨軍,我們部隊就“毫發無損”地過了江。
順利解放無錫 經大半夜夜航,22日凌晨3時全團在石牌港成功上岸。有小股敵軍在長山邊的公路阻擊,戰士們就像猛虎撲食一般沖了上去,敵人頓時逃散。我命令馬不停蹄前進,很快經云亭到達定山,定山雖不高僅200多米,但陡峭難攀,我命令2營4連主攻,連長楊忠帶兵攀巖上攻,敵軍有一個營把守,幾經爭奪才拿下山頭,全殲敵軍。
但楊忠和18名同志壯烈犧牲,至今江陰定山還有楊忠街,他是當年南通反“清鄉”就參軍的新四軍老戰士。攻下定山后,我命留一個營守衛定山,稍后果然敵第123軍的一個加強團前來反撲,先還氣勢洶洶地發起3次進攻,后我團和兄弟部隊調兵來圍殲,斃敵、俘敵300多,它才倉惶逃竄。
我率團在定山稍稍休息,師部就命令立即向三河口攻擊前進。
這里有敵江陰要塞流動炮團的一個營,我團趕到順利地解決了戰斗。在趕往的夜路上,團1營炊事班還意外地撿了一個“大便宜”,營管理員賈國珍帶炊事班走在全團的最后,黑暗中感覺有支隊伍跟在身后,判斷下來是敵人。他和炊事班就演了一出“ 雙簧”戲,趁天黑就用口令迷惑敵人,俘虜了敵交警部隊100余人。師部給他們記功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