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2012-2013中國35個大中城市和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針對當前中國城鎮化的問題,在梳理城市可持續發展及其評估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發展和生態“兩個半球”的思路,將城市人類發展水平與生態投入放在一個框架下進行分析,構建了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基本模型,并就其中涉及的數據收集與處理的具體方法進行詳細說明。全書聚焦中國35個大中城市和16個長三角城市,評估解讀了各個城市的生態投入及人類發展指標。進行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分類,運用數據包絡方法分析了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進一步提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改進模式和優化路徑。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2012-2013中國35個大中城市和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另外一個亮點是把中國4個代表性大城市與金磚國家的8個巨型城市進行了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比較,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融入國際標準和創立平臺做出了開拓性的嘗試和準備。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2012-2013中國35個大中城市和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立足實際、體系完善、數據翔實、解讀到位、案例豐富、分析深刻,表達形象直觀。適合政府管理人士以及從事城市管理、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等相關人士閱讀,也可供科研院校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
有別于國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流行評估研究,《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2012-2013中國35個大中城市和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強調了“城市發展應該用盡可能少的生態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人類發展”的思想,并以此為基礎對我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進行評估,在理論創新、實證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均做出了新的探索。在評價方法上科學運用了數據包絡模型,進行了效率評價及其路徑優化選擇,評價所采用的城市數據翔實可靠,研究結論具有合理性和參考價值。
序言一
序言二
執行摘要
Executive Summarv
第一篇 基礎基礎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的時代背景
1.1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國際背景
1.2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國內背景
1.2.1 傳統城鎮化導致城市不可持續發展
1.2.2 新型城鎮化將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1.3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意義
1.3.1 基于兩個半球理論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全面評估
1.3.2 基于國際視野客觀反映國內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
1.3.3 基于評估結果提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和路徑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構建
2.1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基礎
2.1.1 城市可持續發展
2.1.2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與途徑
2.1.3 可持續發展兩個半球理論與“脫鉤”理論
2.1 _4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思路
2.2 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評估
2.2.1 城市牛態投入指數及指標體系
2.2.2 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及指標體系
2.3 城市可持續發展分類評估
2.4 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評估
2.5 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與改進路徑
2.5.1 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
2.5.2 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路徑
2.5.3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方案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方法與數據采集處理
3.1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
3.1.1 數據包絡分析理論基本假設
3.1.2 DEA效率
3.1.3 主要的DEA模型
3.2 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評估模型與數據采集處理
3.2.1 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及指標處理
3.2.2 城市生態投入指數及指標處理
3.2.3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及基礎數據
第二篇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與解讀
4.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
4.1.1 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
4.1.2 城市生態投入水平分級
4.2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指數區域分析
4.2.1 基于東中西劃分視角
4.2.2 基于經濟區劃的視角
4.3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分項指標分析
4.3.1 資源消耗分項指標排名及差異程度分析
4.3.2 污染排放分項指標排名及差異程度分析
4.3.3 各城市分項指標玫瑰圖分析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與解讀
5.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5.1.1 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5.1.2 城市人類發展水平分級
5.2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區域分析
5.2.1 基于東山西部劃分視角
5.2.2 基于經濟區劃視角
5.3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分項指標分析
5.3.1 各分項指標排名及差異程度分析
5.3.2 各城市分項指標玫瑰圖分析
5.4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國際比較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四象限分類與解讀
6.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四象限分類
6.2 Ⅰ區:低投入低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6.2.1 城市特點
6.2.2 典型城市解讀——重慶
6.3 Ⅱ區:低投入高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6.3.1 城市特點
6.3.2 典型城市解讀——北京
6.4 Ⅲ區:高投入高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6.4.1 城市特點
6.4.2 典型城市解讀——南京
6.5 Ⅳ區:高投入低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6.5.1 城市特點
6.5.2 典型城市解讀——銀川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與解讀
7.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及分析
7.1.1 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
7.1.2 可持續發展效率區域分析
7.2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分類及解讀
7.2.1 可持續發展效率分類
7.2.2 可持續發展效率分類解讀
7.3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優化方向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與改進路徑
8.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
8.2 工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路徑
8.2.1 工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方向
8.2.2 典型城市改進路徑建議——重慶
8.3 Ⅱ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路徑
8.3.1 Ⅱ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方向
8.3.2 典型城市改進路徑建議——北京
8.4 Ⅲ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路徑
8.4.1 Ⅲ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方向
8.4.2 典型城市改進路徑建議——南京
8.5 Ⅳ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路徑
8.5.1 Ⅳ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方向
8.5.2 典型城市改進路徑建議——銀川
8.6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最佳實踐
8.6.1 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實踐
8.6.2 典型城市最佳實踐方案
第三篇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
長三角16個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與解讀
9.1 長三角16個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與解讀
9.1.1 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
9.1.2 城市生態投入水平分級
9.2 長三角16個城市生態投入指數區域分析
9.2.1 綜合指數區域分析
9.2.2 分項指標區域分析
9.3 長三角16個城市生態投入分項指標分析
9.3.1 各分項指標差異程度分析
9.3.2 各城市分項指標玫瑰圖分析
9.4 長三角16個城市生態投入比較分析
長三角16個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與解讀
10.1 長三角16個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10.1.1 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10.1.2 城市人類發展水平分級
10.2 長三角16個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區域分析
10.2.1 綜合指標區域分析
10.2.2 江蘇與浙江兩省城市對比分析
10.3 長三角16個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分項指標玫瑰圖分析
10.3.1 各分項指標差異程度分析
10.3.2 各城市分項指標差異分析
10.4 長三角16個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比較分析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四象限分類與解讀
11.1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四象限分類
11.2 Ⅰ區:低投入低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11.2.1 城市特點
11.2.2 典型城市解讀——南通
11.3 Ⅱ區:低投入高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11.3.1 城市特點
11.3.2 典型城市解讀——杭州
11.4 Ⅲ區:高投入高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11.4.1 城市特點
11.4.2 典型城市解讀——上海
11.5 Ⅳ區:高投入低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與解讀
12.1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及分析
12.1.1 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
12.1.2 可持續發展效率區域分析
12.2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分類及解讀
12.2.1 可持續發展效率分類
12.2.2 可持續發展效率分類解讀
12.3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優化方向
附錄 金磚國家12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況與排名
圖目錄
表目錄
中英文術語對照表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