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經濟學及其應用》的研究在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進行了創新,具有中國特色,是國內最高水平的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論體系;運用最新的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針對高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了評估;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將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應用于當前重大戰略性課題,特別是“十二五”期間的典型重大技術經濟課題;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與經濟決策提供了科學的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的支撐,并提出了政策建議。
致 謝
本研究的申報、立項和研究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萬剛部長、劉燕華副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偉光院長的關心和支持。在申報和研究過程中,得到了科技部基礎條件與財務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科研局、國際合作局等部門和有關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內相關研究和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對所有為本項目提供過幫助的人員深表謝意。
前 言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科技部領導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的會談精神和有關指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數技經所)向科技部提出進一步加強有關技術經濟方法研究的項目申請, 在兩家單位高層領導關心下,在科技部基礎條件和財務司、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指導支持下, 數技經所申報的“技術經濟方法研究”納入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2009年的總體部署中,并獲得立項資助,立項編號為:2009IM020400,并著手有關研究。
自數技經所接受該研究項目任務以來,根據項目書中的研究要求,為了充分體現數技經所技術經濟學交叉學科的特色,結合數技經所已有的研究成果,課題組負責人深刻認識到課題研究的工作量和內容,充分發揮所內研究力量和資源調配的作用,并積極聯系所外研究單位,以便汲取眾家之長,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務。在國內數家單位技術經濟學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以數技經所的技術經濟學研究為基礎和主體框架,博采眾長,通過項目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項目申報擬定的研究任務。
本項研究的總體目標,旨在對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進行創新,形成適合新形勢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論體系,運用新的理論方法,對當代新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評估;對目前及“十二五”期間國家面臨的典型重大技術經濟課題進行研究,為國家的科技和經濟決策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建議。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在總結和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對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進行創新,形成適合新形勢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論體系;②運用技術經濟的理論方法,對技術進行評價,尤其是對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科學技術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進行評價;③對目前及“十二五”期間國家面臨的典型重大技術經濟課題進行研究,為國家的科技和經濟決策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建議。為了突出主題和方便閱讀,本成果內容在出版時分為兩篇:總報告和技術經濟方法研究。其中總報告為整體研究內容的概括性介紹;技術經濟方法研究則為具體的研究和闡釋,共分為14章。
本書為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智慧結晶,但在具體執行中也各有側重和分工。本項研究的研究團隊以數技經所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研究室的人員為基礎,所內有關資源、環境、信息化與網絡、產業技術經濟學科的研究室分擔各自專業領域的研究內容。
項目負責人:汪同三
執行負責人:齊建國
項目組成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宏偉葉秀敏劉強劉建翠劉滿強齊建國李文軍李玉紅
楊敏英吳濱汪同三汪向東張杰張曉張友國陳平
鄭世林姜奇平彭緒庶韓勝軍蔡躍洲
劉偉(博士后)張才明(博士后)
同時,本研究也得到了國內技術經濟學界的大力支持和無私協助,協作單位有6家(排名不分先后),分別為:
(1)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負責“技術經濟理論創新研究”(部分)、“重大高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中“航空航天技術”的評價研究,負責人雷家骕教授;
(2)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負責“技術經濟方法創新研究”(部分),負責人陸文聰教授;
(3)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負責“重大高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的評價研究(部分),負責人馮連勇教授;
(4) 江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負責“重大高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中“新材料技術”的評價研究,負責人梅強教授;
(5)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負責“技術評價研究”(部分),負責人戴淑芬教授;
(6)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負責“技術經濟理論創新研究”(部分),負責人陳玉和教授。
各章具體執筆人見書中所注。
本項目研究歷時三年完成,針對技術經濟研究方法涉及學科較多、在方法體系方面所做的系統性梳理相對不足、研究方法體系總體顯得有些龐雜等特點,在研究中借鑒和使用其他相關學科的分析工具的同時,對技術經濟方法體系進行系統歸納,并結合技術經濟理論的創新發展,構建體現技術經濟特點的研究方法體系,在技術經濟研究的系統集成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能夠體現當前國內關于技術經濟的重點關注內容和研究水準,對于國內技術經濟及相關領域的同行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由于技術經濟學科本身的特點,加之研究時間和能力所限,盡管研究團隊盡心盡力工作,但缺點和遺漏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課題組
二○一四年十月
齊建國,男,1957年7月出生,河北遷西人,1982年畢業于重慶大學。1996年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北方交通大學、杭州工業大學、燕山大學、重慶商學院等大學的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第一篇 總報告
技術經濟方法研究總報告/3
一 技術經濟學:支撐高效率發展和轉型的應用性學科/4
二 改革開放的深入使技術經濟學面臨創新選擇/6
三 技術經濟理論演進與創新/10
四 技術經濟方法論創新/14
五 技術評價/22
六 高新技術評價的指標體系/28
七 “十二五”期間幾個重大技術經濟研究課題/36
第二篇 技術經濟方法研究
導 論/57
一 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創新/60
二 建立技術評價的方法體系/65
三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技術經濟研究的重大戰略性課題/67
第一部分 技術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創新
第一章 技術經濟學的理論創新和理論框架的構建/71
一 技術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歷史演進/71
二 國外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的發展和演進/81
三 可行性研究的理論基礎/85
四 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理論基礎/92
五 技術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理論基礎/116
六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122
七 技術經濟發展階段的判斷和學科屬性定位/128
八 技術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130
九 技術經濟學理論發展展望/132
第二章 技術經濟研究方法體系及部分前沿工具應用概述/134
一 技術經濟方法體系拓展與完善——基于學科發展歷史視角的分析/135
二 技術經濟研究中部分前沿計量分析工具的應用簡介/145
三 技術經濟研究中部分前沿均衡模擬方法的應用簡介/155
第二部分 建立技術評價的方法體系
引 言/183
第三章 技術評價體系研究/186
一 技術評價發展綜述/187
二 技術評價的必要性/192
三 技術評價的分類/202
四 技術評價的原則/209
五 技術評價的主要內容/211
六 技術評價方法/230
第四章 新能源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247
一 新能源界定、種類及產業特征/247
二 新能源技術分類及其發展狀況/253
三 新能源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282
四 新能源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方法/302
附錄:對燃料乙醇技術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309
第五章 航空航天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322
一 航空航天技術概述/322
二 航空航天共性技術發展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的認識角度/335
三 航空航天技術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方法/341
四 航空航天技術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框架/348
五 案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357
第六章 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369
一 信息的概念、分類和產業/369
二 信息技術的概念、分類和特征/372
三 關鍵信息技術/379
四 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原則/385
五 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指標設計/386
六 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方法與模型/398
附錄: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電子信息技術/403
第七章 資源與環境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414
一 資源與環境技術的概念界定及其分類/414
二 我國資源與環境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422
三 資源與環境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理論分析/431
四 資源與環境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433
五 資源與環境技術發展的任務及關鍵共性技術選擇/458
第八章 新材料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的評價/464
一 新材料技術的界定/465
二 影響新材料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477
三 新材料技術(產業)對經濟社會影響的定性分析/481
四 新材料技術經濟社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485
五 新材料技術的綜合評價/498
六 案例/505
第三部分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技術經濟研究的重大戰略性課題
第九章 技術創新周期與經濟周期的關系研究/519
一 經濟周期的含義、特征與類型/519
二 技術創新周期的基本理論/523
三 創新周期影響經濟周期的傳導機制/527
四 周期視角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再審視/533
五 小結和簡要的政策含義/541
第十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技術經濟分析/544
序言 對當前中國生態環境狀態的基本判斷/544
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緊約束/547
二 解決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一種技術選擇:環境保護產業/560
三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方法與實證分析/569
四 減緩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選擇之一:碳匯產業及碳匯機制創新/585
第十一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能源技術經濟問題/604
一 中國能源供需的基本形勢/604
二 技術創新突破能源約束/609
三 能源技術經濟研究是實現國家能源戰略和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據/614
四 當前能源領域需要技術經濟研究的重大戰略性問題/618
第十二章 創新型國家的科技戰略、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651
一 創新型國家的創新體系建設/651
二 創新型國家科技發展戰略/656
三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技政策/663
四 創新型國家的科技管理/669
第十三章 制造中心與技術創新中心關系研究
——兼論中國成為世界技術創新中心的機遇與挑戰/679
一 制造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相關概念的界定/679
二 實現制造中心向技術創新中心跨越的條件分析/683
三 新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歷程、現狀及突出問題/689
四 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條件、機遇和挑戰/694
五 中國成為世界技術創新中心和制造業中心的政策建議/699
第十四章 碳循環及碳匯產業發展研究/702
一 背景/706
二 碳循環與碳匯產業有關概念/709
三 “十一五”期間碳循環和碳匯產業發展情況/716
四 碳匯機制創新/733
五 “十二五”發展目標/738
六 “十二五”期間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關鍵技術/743
七 “十二五”期間碳循環及碳匯制度保障體系的建設/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