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文化傳承與當代鄉村治理》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鄉賢參與農村社區治理路徑和方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民俗學的生活世界概念出發,通過總結歷史經驗為現實鄉村治理的推進提供借鑒。作者重點關注了“新鄉賢”這一群體,提出:當代鄉村社會中有著一定道德或文化影響力的社會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技巧地將國家話語與傳統禮俗結合起來,獲取“新鄉賢”身份,進而以此身份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推動我國鄉村社會的發展。
回顧近現代中國的農村社會學研究,就不得不提及在百余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學科發展歷程。與19世紀末期美國在工業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農村社會學研究理路有所不同,在20世紀前半期,當時的中國學術界曾出現過一股關注農村社會、注重農村社會調查研究的熱潮。1918年,中國社會學奠基人陶孟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社會調查》一文,向學界傳遞了社會學學科關心調查實證研究的重要信號。隨后,由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系師生組織開展的廣東鳳凰村(溪口村)調查成為我國首次真正意義上的農村社會學調查研究嘗試。此后,顧復、楊開道、馮和法、言心哲等社會學者相繼出版了關于農村社會學的專門性理論研究著作。尤其是顧復在1924年出版的《農村社會學》一書,不僅被視為中國第一部農村社會學著作,顧氏還將當時農村社會的研究領域系統劃分為“農村狀況之研究”“農村改良之方法”“農村問題”三個方面,這一觀點至今看來仍頗具啟發意義。同時,在當時的社會上還逐漸興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鄉村建設運動,較具代表性的如晏陽初在河北農村推廣的平民教育運動、梁漱溟在山東開展的鄉村建設實驗、盧作孚以北碚為中心的鄉村現代化實驗等等。盡管他們對于鄉村建設具體路徑的思考并不一致,但這種為中國農村社會尋找發展出路的行動探索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也在同一時期開展了湖南農村社會調查,并為此后的中國革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及至20世紀30至40年代,陳翰笙、李景漢、費孝通等一批社會學者在全國各地陸續組織開展了農村社會調查和學術研究工作,為我國農村社會學的后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學術根基。
憶昔撫今,農村社會學或者說更廣泛的農村社會研究,在當代已然成為一門“顯學”,近些年國內有關農村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豐碩的學術成果。說句實在話,對于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我始終是存有一份敬畏之心的。這不僅僅是因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與農村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還緣于我對農村社會與現代文明之間或者更廣泛的中國城鄉關系之間互融共生問題的持續思索。我曾經撰文系統分析過此種社會現象,并提出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當前許多國家都面對著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新鄉村”(new countryside)。現代化進程并沒徹底消解鄉村,鄉村的發展反而極大地彰顯了傳統村落對于現代化力量的多元反應方式,并由此帶來了“鄉村性論爭”(rurality debate)。事實上,學界無論是對近現代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結構、組織方式的深入理論剖析,還是對當下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生態等問題的具體實踐探究,都離不開農村社會治理的核心議題。進一步說來,對于中國農村社會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等諸多問題,尤其是農村社會治理主體性研究,一直以來我是保持著較大的研究興趣的。加之本書的作者之一季中揚教授數次邀我為他們有關當代農村社會治理主體研究的新作寫一段序言,盛情難卻,大致翻閱下來,我認為書中主要有三點內容更容易引發我們的學術思索。
一是較為系統地梳理了鄉賢文化的歷史傳統與傳承發展脈絡。作者在本書的前半部分,使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闡述中國古代鄉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邏輯。他們將古代鄉賢文化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鄉賢積極主導、參與鄉村公共事務,自覺以德行引導、教化鄉村社會的行動及其精神;二是國家推選、祭祀鄉賢的制度安排及其影響,其與宋代以來紳士階層的興起密切相關。實際上,對于這種“自覺性”與“制度性”鄉賢文化的兩分法,在某種程度上調和了古代中國對于基層社會治理主體的基本邏輯問題,即處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基層社會,如何從國家和民間的視角來有效引導社會精英參與鄉村治理事務。在此基礎上,作者也敏銳地注意到,當下基于農村社會的現代性視角生發出的對新鄉賢話語的集中討論,首先應當明確的概念是,新鄉賢并非屬于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而應把它看作整合鄉村社會資源的一種榮譽性稱號。因為農村社會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有機體,基于理性的、經濟人假設的現代科層制管理未必完全適合村莊社區;在現代社會,鄉村自治邏輯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恰恰可以利用該群體的地方性知識和資源輸入來促進當代鄉村發展。作者對于古代鄉賢文化歷史脈絡的爬梳,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鄉賢文化的古今衍變邏輯。
季中揚,文藝學博士,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人文學院教授,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藝術英才”。主要從事美學與民俗文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博士后特別資助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編著及教材8部;曾獲省部級科研獎勵4項。
張興宇,文學博士,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治理、農村社會學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在《民俗研究》《江蘇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曾獲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藝術優青”稱號。
導言
第一節 從“鄉紳”“鄉賢”到“新鄉賢”:研究源流梳理
第二節 社會信任與城鄉紐帶:社會學視角下的新鄉賢
第三節 新鄉賢與當代鄉村治理
第一章 紳士階層與鄉賢制度
第一節 紳士階層
第二節 鄉里制度
第三節 鄉賢文化傳統
第二章 新鄉賢的“名”與“實”
第一節 作為文化傳承者的新鄉賢
第二節 作為中間人的新鄉賢
第三節 新鄉賢的主要類型
第四節 新鄉賢的人員結構
第三章 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社會語境
第一節 村務治理方式變遷與鄉村“內聚性”發展
第二節 新鄉賢參與村治的主要領域
第三節 新鄉賢與鄉村網格化治理
第四章 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社會資本
第一節 新鄉賢的社會網絡
第二節 新鄉賢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強關系”與“弱關系”
第三節 新鄉賢社會關系網絡的現代重構
第五章 新鄉賢組織
第一節 新鄉賢組織的類型與設立程序
第二節 新鄉賢組織的日常運作
第三節 新鄉賢組織的性質與功能
第六章 新鄉賢與鄉村文化治理
第一節 文化治理與鄉村善治
第二節 新鄉賢與鄉村文化治理
第三節 新鄉賢介入鄉村文化治理的日常性
第七章 新鄉賢與鄉村協商民主
第一節 基層協商民主的必要性
第二節 新鄉賢作為基層協商民主的主要參與者
第三節 個案研究:宿遷市耿車鎮新鄉賢參與基層協商民主實踐
第八章 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成效、問題與對策
第一節 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成效及問題
第二節 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對策
余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