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作者由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的結項材料改寫而成。書稿主要討論的是,藝術家傳記電影是怎樣將自己神化為一個文化符號,以及這種符號在樹立文化自信與強化文化認同方面扮演的關鍵作用。除“序言”外,全書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解析了以畢加索、梵高等代表的西方藝術家電影的影像文本;第二章,討論了亞洲藝術家電影的“集體失語”,分析了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藝術家傳記電影沒有呈現共通共融的文化符號的原因;第三章,借助電影復制技術,銀幕再現了藝術家的作品。這種從靜止圖像到運動電影影像的轉譯,呈現出媒介修辭方法的變形與潛能。第四章,主要討論了銀幕對女性藝術家的再現情況;第五章,從膾炙人口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年》入手,展現了西方藝術家傳記電影建構文化認同的里路和脈絡;第六章,主要分析運動影像與靜止圖像之間敘事邏輯的不同,討論了藝術家傳記電影中的“主旋律”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