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具有真理力量?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共產黨人的生命意義在哪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什么關系?作者作為中央黨校主講教授,長期從事領導干部班的教學工作,針對學員困惑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理論創新和實踐成就,以信仰為題,在深刻理解和系統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等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從堅定不移的崇高信仰、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共同富裕的公平正義、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唯物史觀的歷史自覺、守正創新的科學理論、獨立自主的自信自強、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永不懈怠的斗爭精神、胸懷天下的人類情懷十個方面,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和開放的理論,所具有的真理力量、道義力量、實踐力量和創新力量,讓讀者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讓堅定信仰扎根于真理基礎,讓真理實踐指向崇高信仰。該書對于黨員干部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豐富內涵、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作為黨員干部進行理論學習、增強理論自覺和政治自覺的學習讀物。
1.講述道理、學理、哲理,一部讓信仰扎根真理的匠心著述
本書以信仰為題,旨在探究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真精神,彰顯馬克思主義的道和社會主義的理的同構同源的因緣,從理論上闡釋清楚共產黨人信仰的真理性,深入淺出回答為什么馬克思信仰是科學的信仰、社會主義信念是現實的信念,引導讀者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2.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探究社會主義的本質、追問共產黨人的初心
本書圍繞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具有真理力量、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共產黨人的生命意義在哪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什么關系等內容,旨在領悟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探究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追問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引導讀者做到固本培元,成為一個高度理論自覺、堅定理想信仰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3. 說理透徹:注重理論性和可讀性、實用性相統一
本書注重理論性和可讀性相統一,權威性和靈活性相統一,深刻性和通俗性相統一,思想高度和現實溫度相統一,針對性強,論述嚴謹,文字表述精練流暢、通俗易懂,既具有學術價值又具有普及意義,可供理論工作者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習參考。
4. 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公布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道與社會主義的理》入選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馬克思主義的道與社會主義的理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我們共產黨人必須堅守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一路走來取得勝利的巨大力量源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當代中國就集中體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馬克思主義的道,在當代中國就體現為社會主義的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這是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
一、信仰是對價值的最高追問
整個人類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認識世界,另一類是改造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兩種活動不可能完全分開,即認識和實踐不能割裂,兩者往往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認識世界不是目的,認識世界的目的歸根結底在于改造世界,而有效改造世界必須以正確認識世界作為前提。在改造世界的時候,三個認識問題搞得越清楚越好:是、所以是、應當是。是和所以是是對此岸世界即經驗世界的認識,應當是是對彼岸世界即超驗世界的認識。這就是通常說的兩個判斷,一個是事實判斷,另一個是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回答的是是或不是,即是非問題;價值判斷回答的是該或不該,即利弊問題。事實判斷服從唯物論的原則,同主觀意愿沒有關系,不以人的喜怒哀樂為轉移,不管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都不能改變事實。問題在于,我們的認識是否符合事實,也就是真與假。
1941 年 5 月 19 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對實事求是作了科學闡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實事求是,就是要找到是和所以是,作出事實判斷。如果說事實判斷服從客觀標準和外在尺度,那么價值判斷則服從主觀標準和內在尺度。每個人對同一個事實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人具有不同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判斷標準。這個分析的意義何在?事實判斷對應的世界是實然世界,即實際是什么樣子;價值判斷對應的是應然世界,即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們的認識居于兩端:一個是實然世界,就是我們所說的現實;另一個是應然世界,就是我們期望的理想。二者不可能完全重疊,否則就無所謂理想或現實;但二者也不能完全割裂,二者總會聯系在一起。所有的理想都是基于一定的現實,并且是對現實的超越;所有的現實都會孕育一定的理想。
但是,如何將二者連接起來呢?兩個世界的連接需要橋梁和中介,即改造世界。通過改造世界,對實然世界進行否定,使其成為我們所期望的應然世界,這個理想就變成現實。從這個現實出發,再產生新的理想,通過新的實踐再解決新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整個人類活動,無非就是從現實到理想,通過實踐不斷超越的過程。
價值判斷對應的是應然世界,服從的理性就是價值理性。與價值理性相對應的概念是工具理性。我們對價值和意義的追問服從價值理性,而實現價值的手段和途徑則服從工具理性。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經過批判、反思、證明,甚至經過檢驗,在合理性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決定和行動。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種表達 : 工具理性泛濫,價值理性缺失。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像是說工具理性是不好的,應該摒棄;價值理性是好的,應該堅守。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兩者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而是一個都不能少,二者必須統一。所有的工具理性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價值理性,而所有的價值理性必須以一定的工具理性作為載體和手段,缺一不可。如果工具理性離開了價值理性,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意義;如果價值理性失去了工具理性,只能是空想,因為沒有實現的手段。也就是說,既要有合理的想法,又要有有效的辦法。
但是現實生活中,二者往往會被割裂、對立,甚至顛倒。舉例來說,現在流行的暴走,其目的是健身,但在走路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把走路本身當作目的,為了追求多走路甚至損害了健康。有的時候,我們可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做一件事情,但是最后會發現這個事情沒有意義、不該做。正如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的國民經濟學家那樣,他們將本來需要論證的問題當作了前提。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需要進行決定,這個決定是認識行為。決定就是選擇,在多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而選擇就是舍得。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這個選擇必須根據一定價值理性進行判斷。
如果沒有價值理性作為規約,那么工具理性的泛濫必將使人類自掘墳墓。康德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他的三大批判就是對理性的追問。《純粹理性批判》是在追問自然之道,康德稱之為自然哲學或者自然的形而上學,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知道什么。《實踐理性批判》是在追問人之道,康德稱之為道德哲學或者道德形而上學,所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做什么。但是,在康德看來,無論是自然哲學或者道德哲學,自然形而上學或者道德形而上學,都不是根本的哲學或者根本的形而上學,康德要追問純粹的形而上學,這就是《判斷力批判》所要回答的問題:我們可以期望什么?我們可以期望什么?這是一個價值問題。把價值推向極致就是信仰。用這樣的信仰去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就是自然形而上學,用于處理人和人的關系就是道德形而上學。康德這三個問題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問題:人是什么?康德沒有像其他的自然哲學家那樣把人的本質歸結于自然屬性,這個理解是比較深刻的。
我們知道,實際上人的本質不在于其自然屬性,而在于其所具備的社會屬性。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指出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高低胖瘦、性別男女、生理機能等自然屬性并不是其本質,動物的本質才是由其自然基因所決定的自然屬性。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通過在社會關系中如何待人接物、治人事天所表現出來的。是什么因素決定著人的言談舉止呢?毫無疑問是人的靈魂深處的價值觀。一個人本質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就具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比如,一個人如果本質上是一個好人,那么做好人肯定是他的核心價值觀,你就不要勸他不要做一個好人。根據人們的觀察,做好人往往會吃虧。但是,如果他本質上是一個好人,他還怕吃虧嗎?比如,他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幫助了別人,他損失了財富,好像吃虧了,但是,他助人為樂,獲得了快樂,和快樂相比,這點財富的損失在他看來不足掛齒。比如,一個人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那么你就不要罵他,為了這么丁點兒的利益怎么能不顧仁義廉恥呢?因為沒有意義。他本來就是這么一個人,利益甚至可以高于生命,你所說的道德仁義在他看來根本一文不值。再比如,一個具有尊嚴的人,他絕不會放棄個人尊嚴,無論面臨任何誘惑和挑戰,必要的時候為了個人尊嚴甚至可以犧牲生命,士可殺不可辱。
所以《論語》中有言: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道,既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也是人的價值追求和秉性,將其推至極致就是信仰。可見,信仰就是價值觀的魂,從而決定著一個人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