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蘭兌斯在哥本哈根大學的講演匯編成《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縱論法、德、英諸國浪漫主義和民主主義運動,涉及文藝、宗教、政治等。這部里程碑式巨制波瀾壯闊,詩情如熾,不啻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學之《史記》,亦是比較文學經典,閃耀著批判的光芒,張揚著追求社會公平進步的理想主義精神。
《流亡文學》聚焦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法國,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充滿血與火,也催生了一批流亡作家,如夏布多里昂、貢斯當、斯塔爾夫人等,他們在流亡歲月里,堅持著獨立思考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
勃蘭兌斯(18421927),丹麥猶太思想家、文學史家。大學畢業后漫游歐洲,回國后在哥本哈根大學發表激烈的學術講演,提倡精神革命,抨擊丹麥文學的停滯落后,受保守派打擊,放棄教職,僑居柏林數年,后回國重新執教。著有《現代的開路人》《尼采》《歌德》《伏爾泰》等。
譯者簡介:張道真(19262009),生于湖北沙市,英語語法學家、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外語系、華盛頓大學英國文學系、巴黎大學、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1950年回國任教,潛心英語教研五十余年,著有《實用英語語法》等,譯有《包法利夫人》《瘸腿魔鬼》《鄉下佬》《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