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的守護和營造是城市發展中的重要課題。工業遺產承載著城市的記憶,也必將隨著城市的更新而被喚醒。
??作者以“老單日記”的第一角度,把參加北京衛視《我是規劃師》節目錄制中關于北京工業遺產的交流、體驗與沉淀以解讀的形式一一呈現。穿越時空,一起深度了解北京工業遺產打卡地的前世今生,看百年首鋼的銳變、城東751的轉型創新 ……
??北京工業遺產轉型升級下,最酷潮流打卡地——
首鋼三高爐,震撼中感受鋼與火的穿越重生!
首鋼秀池,一個工業晾水池變為波光粼粼的公園,舉辦的晚會有無與倫比的湖中冰上舞臺效果!
首鋼園區的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辦公區、冬奧會滑雪大跳臺,驚艷出世!
751大型煤氣儲氣罐,舉辦新型手機發布會 ……
??一本關于北京城市規劃中工業遺產轉型代表案例的讀本,一場重新認識北京城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漫游。讓人們更深入地感受、熱愛北京這座城市!
序言?? 人居北京
我在北京的四合院里長大,在四合院里學會了說第一句話,在四合院里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我想這可能就是我講話時經常會帶一些北京“土語”的原因,這也可能就是我穿了 30 多年北京“懶漢”布鞋的緣起。從 1954 年起,我先后住過 4 處四合院,分別在崇文區(現在是東城區)的東四塊玉、西城區的大門巷、東城區的美術館后街和西城區的云梯胡同。
記得少年時代,我和小伙伴們一起登上景山,四下望去,成片成片富有質感的四合院灰色坡屋頂、庭院內高大樹木的綠色樹冠,形成一望無際灰色和綠色的海洋,烘托著故宮紅墻黃瓦的古建筑群,協調和聯系著中軸線兩側傳統建筑,極為壯觀。這是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也是我心中真正意義的古都北京。
每當看到或聽到又有一條胡同或一座四合院消失,總有一種悲情涌上心頭。對于四合院的感情,不僅是一種寂寞的鄉愁,更是駐留在心靈深處的思念。因為,那里收藏著我的童年夢想。
我的專業是城市規劃,畢業后就到城市規劃部門工作。參加工作以后,正趕上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當年豪情萬丈的少年夢,在工作后化為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也逐漸顯露。北京歷史城區的胡同四合院正在一天天地減少,而幸存下來的一些四合院也普遍存在修繕不及時、人均居住面積低、居民生活條件惡化等問題。
我在日本留學時的畢業論文題目就是關于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后數次在城市規劃部門和文物保護部門之間調動。這樣的經歷使我常常將城市規劃工作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結合在一起思考問 題。我們在北京中軸線兩側設立胡同四合院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我們在故宮、天壇兩側規劃出建設控制地帶(也叫緩沖區),防止新建的高大建筑或大體量建筑群的不和諧侵入;我們發起“愛北京城,捐城墻磚”活動,呼吁大家把過去拿回家的城墻磚送回來,一起維修明城墻遺址……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我對北京城市規劃的體會已不止于兒時的淡淡鄉愁,更多的是在工作實踐基礎上的理性思考和深切體會。
在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的指導下,我將多年工作體會加以系統整理,完成了博士論文,也收獲了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文化建設的新認識。吳良鏞先生深入研究了北京地域文化和風俗習慣,用最低的成本改造菊兒胡同 41 號院,既改善了四合院居民的生活條件,又延續了城市原有的歷史環境。這是對舊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創新探索,吳良鏞先生也因此獲得了“世界人居獎”。近年來,先生年事已高,出行要坐輪椅,但每當《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時,他總是要到現場,站起來長久地凝望。或許這就是他心中美好的人居意境。吳良鏞先生與北京城市規劃有著頗深的淵源。從院落細胞到胡同肌理,從長安街筋脈到中軸線脊柱,從“大北京規劃”到“京津冀協同”,無不滲透著吳良鏞先生對“人居環境科學”思想和“匠人營國” 理念的實踐,更使我受益良多。
2017 年 9 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 年—2035 年)》正式發布,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古老的北京,開始了新一輪的變化和成長。擁有“規劃人”和“老北京”的雙重身份,我對北京城市規劃可以說既有滿滿回憶,又有無限期待。因此,當 2019 年北京電視臺邀請我參加一檔“城市復興”題材節目的創作時,我欣然應允。
節目的名字叫《我是規劃師》,創作初衷是向老百姓介紹首都的城市規劃故事。在節目創作過程中,我和節目嘉賓以“探訪人”的身份深入到一個個特定的街區,與當地居民互動,與 20 余位規劃師交流,深入體察、研究具體規劃項目的前世今生,解析這些項目和案例對城市、城市人和城市生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節目創作很不容易,其間又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戶外創作因此而一度停滯。節目組本著匠人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終于讓第一季節目于 2021 年 1 月 19 日在北京衛視與觀眾見面。4 月 13 日,第一季的 12 集全部播出完畢。節目在社會公眾中,以及規劃界、媒體界反響強烈,獲得好評。
對我而言,節目創作的過程,也是在行走、交流和體驗中,對熟悉的“舊事”產生新理解的過程。因此,我將在節目創作過程中的回憶、思考和體會寫成了系列書稿。
人居環境的守護和營造是城市發展中的重要課題,也為系列書的書名提供了靈感。首都北京生活著千萬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不僅僅是面向規劃界提出的問題,更是面向每一個在首都的奮斗者而提出的問題。 愿每個人都能從實踐中尋找到自己的答案。
單霽翔
2022 年 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