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教授以新著《南北朝選官制度與文運興變》見示,并囑序。閑嘗謂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容稍異其趣。治學之道在于培根固本,得其體系,提綱挈領,成某學之專家。如張之洞“由小學入經學”云云,乃治經學之道也。至于著述之道,旨在推陳出新,成一家言,王鳴盛謂《資治通鑒》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是也。太史公已作《史記》,司馬溫公已作《通鑒》,后學不可不讀之,然而不可復作之。斯可見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之異趣也。張之洞《書目答問》特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用意不可謂不深。清人善于著述者,有顧炎武、朱彝尊、王士稹、錢大昕、王念孫、阮元、俞樾、王先謙等;近人則梁啟超、章太炎、陳垣、高亨、王仲犖、錢鍾書等。所謂能寫,寫而能傳,于培根固本之外,別有玄機,謂之著述之道可也。孫君治六朝文學有年,其著力處在南北朝“兩史八書”、《通典》《通鑒》、嚴輯《全文》、逯輯《全詩》,可謂強基固本;而專意討論,則曰“儒學與文學互動關系”,曰“選官與文運興變”。于著述之道,察其精微,宜乎造述不輟,新見迭出,而繩貫珠聯,自成體系也。君既于浙江大學博士畢業,以2010年12月來山東大學文學院從余游,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1月出站,出站報告《宋齊儒學復振與文學互動關系研究》,以取材宏富,分析深細,立論扎實,多有開拓,為專家贊許。忽忽近十載,書信往還,喜其學業日進,而見解日廣。
孫寶教授以新著《南北朝選官制度與文運興變》見示,并囑序。閑嘗謂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容稍異其趣。治學之道在于培根固本,得其體系,提綱挈領,成某學之專家。如張之洞“由小學入經學”云云,乃治經學之道也。至于著述之道,旨在推陳出新,成一家言,王鳴盛謂《資治通鑒》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是也。太史公已作《史記》,司馬溫公已作《通鑒》,后學不可不讀之,然而不可復作之。斯可見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之異趣也。張之洞《書目答問》特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用意不可謂不深。清人善于著述者,有顧炎武、朱彝尊、王士稹、錢大昕、王念孫、阮元、俞樾、王先謙等;近人則梁啟超、章太炎、陳垣、高亨、王仲犖、錢鍾書等。所謂能寫,寫而能傳,于培根固本之外,別有玄機,謂之著述之道可也。孫君治六朝文學有年,其著力處在南北朝“兩史八書”、《通典》《通鑒》、嚴輯《全文》、逯輯《全詩》,可謂強基固本;而專意討論,則曰“儒學與文學互動關系”,曰“選官與文運興變”。于著述之道,察其精微,宜乎造述不輟,新見迭出,而繩貫珠聯,自成體系也。君既于浙江大學博士畢業,以2010年12月來山東大學文學院從余游,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1月出站,出站報告《宋齊儒學復振與文學互動關系研究》,以取材宏富,分析深細,立論扎實,多有開拓,為專家贊許。忽忽近十載,書信往還,喜其學業日進,而見解日廣。今逢是書刊行,固有不能已于言者,因綴瑣瑣,以報孫君,并就教于世之同道。2022年6月8日,滕人杜澤遜序于山東大學校經處北窗。時綠樹掩映,藍天浩淼,瞻望久之。
孫寶,山東淄博人。文學博士、博士后,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威斯康星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漢魏晉南北朝儒學、官制與文學互動研究。在《文學遺產》《文史哲》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儒學嬗變與魏晉文風建構》,點校、整理《嚴可均集》《儀禮集說》《徐有貞集》等多種。
序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現狀、思路及意義
第二節 南北朝仕歷文人的歷時分布與“官-集”類型
第三節 南北朝選官的開啟與“官樣文學”的發生
上編 南朝文官銓選與文學書寫
第一章 南朝尚書省銓選與文事活動
第一節 南朝尚書機構文學化表達及其士林效應
第二節 南朝尚書官的來源、選任及其文事活動
第二章 中書舍人、中書侍郎選拔與南朝文學
第一節 南朝中書舍人的選任、遷轉及其文事活動
第二節 南朝中書侍郎的選任、遷轉及其文事活動
第三章 侍中、黃門侍郎、散騎官選任與南朝文學
第一節 南朝侍中選任、遷轉及其文事活動
第二節 南朝黃門侍郎選任、遷轉及其文事活動
第三節 南朝散騎官選任、功能及其文事活動
第四章 南朝東宮、藩府銓選及其文學表現
第一節 南朝東宮文官銓選的文學導向及其表現
第二節 南朝王國、藩府文官銓選的文學書寫及其表現
第五章 南朝國子祭酒、太常銓選與文教、禮制類文學主題
第一節 南朝國子祭酒選任與文教類文學主題
第二節 南朝太常選任與禮制類文學主題
中編 北朝文官銓任與文運演進
第一章 北魏文官培育、銓選與文運變遷
第一節 北魏學官建制與文官培育
第二節 中央學官銓授的文士化傾向與北魏文運振起
第二章 東魏、北齊文官銓任與文風演變
第一節 學官、禮職分立與東魏、北齊文風畸變
第二節 中央文樞王言撰制與魏、齊文運承變
第三章 西魏、北周文官選任與文運變遷
第一節 中央文樞運作與西魏、北周文質興革
第二節 帝師選任與北周文教建制
……
下編 南北朝選官文化及其對文壇的映射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