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韓兩國歷史上同屬漢字文化圈,受漢語的影響較大,形成了獨特的漢字詞體系。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這些詞在形、音、義、用等方面與漢語詞產生了較大的差異,如“繼續、決心、加強、堅持、舉行、開展、克服、明確、強調、取得、深刻、實行”等雙音節詞語在《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中都屬于一級(即普及化等級),在現代漢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同時這些詞語在日韓語中也作為漢字詞而存在,彼此之間不僅讀音上有程度不同的差異,用法上也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經過長期的演變,有些已變得完全不同,需要經過一番考證和梳理才能構建起兩者之間的聯系。本書結合古漢語的相關文獻及傳統語文學的有關理論,對這些常用漢字詞在古漢語中的使用情形進行追根溯源,并以《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中的普及化等級詞匯為綱,對與之相近詞語的使用差異進行比較,以更好地服務于對日韓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提高漢語詞匯教學的效率。
相關研究表明,日本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漢字詞的正遷移效果不太明顯,越是年輕的漢語學習者對漢字詞和漢語詞之間的感知關聯度越低;韓國學生最常用的閱讀策略是推測和語境策略,其次是標記、略讀和預覽策略,最不常用的是母語策略和互動策略,兩國學生雖然都對漢字不陌生,尤其對日本學生而言,漢字是日語文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學習漢語時仍然有很多詞匯學習上的難點,對他們的漢語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和負遷移,很大部分的同形漢字詞需要重新進行學習。國內大多數漢語從業者囿于各自的學科背景,對日韓語言中漢字詞的使用也不太清楚,難以在教學中給以積極的引導,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給他們以有益的啟示。
立足于中日韓三國語言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本書將漢字詞與漢語詞的應用比較貫徹始終。研究中首先要尋找和確定進行比較研究的詞語,建立日韓語漢字詞與漢語詞之間的聯系。如“葛藤”一詞,日語假名かっとう、韓文..,現代漢語gěténg,讀音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