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圍繞汶川地震災區返貧風險防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研究,分析了地震災區貧困的區域分布特征和貧困人口群體特征,揭示了導致地震災區貧困的深層次原因,重點對地震災區的返貧風險進行了科學評估,并提出了防范地震災區返貧風險發生和實現災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相關研究,可以為相關部門制定相應政策措施提供學理層面的支撐以及前瞻性的技術支持,幫助地震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持續穩步向上提升,讓黨的溫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在汶川地震災區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和伸張。
張利民,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內容摘要
第一章緒論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價值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區域的界定和資料收集
六數據來源和有關概念的說明
第二章貧困的區域分布特征
一貧困人口的區域總體分布特征
二貧困村的區域總體分布特征
三國定貧困區市縣貧困分布特征
第三章貧困人口群體特征
一基于群眾自身條件的貧困特征
二基于經濟影響因素的貧困特征
三社會保障機制與貧困負相關的表現特征
第四章貧困誘因分析
一地形條件是區域貧困的重要原因
二區位條件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
三個體原因是致貧的直接原因
第五章脫貧攻堅成效及對返貧的抑制作用
一極重災區的脫貧情況
二脫貧攻堅對返貧的抑制作用明顯
第六章返貧風險評估
一區域性返貧風險評估
二個體性返貧風險評估
三其他返貧風險因素分析
第七章返貧風險防范與可持續發展
一返貧風險防范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二返貧監測和防返貧幫扶機制
三區域可持續發展對策
四個體可持續發展對策
五其他返貧風險防范與可持續發展對策
分析與討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