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S教師成長系列·教有術育有道:白云教育教學文集》作者王白云是一個喜歡讀書也喜歡教書的人,在25年的教書生涯中,困惑、嘗試、反思、總結,孜孜不倦地在謀求“教有術、育有道”的道路上奔突——試圖把自己的教學帶出困境,也為語文教學乃至更廣泛意義上的教育提供一點有現實意義的參考。于是,25年的從教經歷,提煉成《PEERS教師成長系列·教有術育有道:白云教育教學文集》20萬字的心得體會,既是作者個人的獨立思考,也有廣大同行的集體意識;既有嚴肅尖銳的批判質疑,也有自感得意的“發(fā)現”和“成果”。
王白云,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上海市名師基地學科導師、語文學科帶頭人,華東師范大學特聘學科指導教師,上海電視臺“東方大講壇”欄目特約主講,上海市楊浦區(qū)“名師講堂”特約主講。上海市高考命題組成員,上海市二期課改拓展教材、二期課改新教材教參特邀撰稿。已出版《文學作品欣賞》、《新解上海語文高考》等著作多種。
第一部分 探索育人之道
理念篇
教學之術與教育之道
關注“知識”之外、“未來”之前
尊嚴:教師“意象”的再描述
實踐篇
縱橫自有凌云筆
讓學生成為他自己的杰作
三級教材兩種課堂——對質優(yōu)生的教學嘗試
育之以境喻之以德
利用“教育弱勢”發(fā)揮全面效應
學科德育需著眼于學生的“德育需要”
語文教學實施“生命教育”的設想
第二部分 追問語文本質
第一部分 探索育人之道
理念篇
教學之術與教育之道
關注“知識”之外、“未來”之前
尊嚴:教師“意象”的再描述
實踐篇
縱橫自有凌云筆
讓學生成為他自己的杰作
三級教材兩種課堂——對質優(yōu)生的教學嘗試
育之以境喻之以德
利用“教育弱勢”發(fā)揮全面效應
學科德育需著眼于學生的“德育需要”
語文教學實施“生命教育”的設想
第二部分 追問語文本質
理念篇
語文的表情不容易看懂
審視語文研究中的“問題”
“課程”、“文本位”還是“生本位”——語文教育“以人定教”之我見
失“常”的語文教學
離開了“語言”,就離開了“語文”
涵泳咀嚼感知語言
立體的語文及語文的本質
研究型閱讀的必經之路
中學生文學批評能力的“用”與“養(yǎng)”
“模糊語言”在文學作品教學中的運用
實踐篇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是個什么例子——兼談詩歌教學
教學中的“人乎其內、出乎其外”——我看郭老師的《巧用順口溜風波》
行云流水出神人化——讀朱震國老師《<變色龍>課堂教學實錄》
《再別康橋》與音樂美
《林肯的鼻子》之教學設想
《白莽作<孩兒塔>序》教后記
以人定教教《師說》
第三部分 品味文本內涵
談藝篇
魯迅小說中敘事符號的量化分析
試論東坡之“文氣”
也談王維山水詩與禪
論李商隱詩歌中的對立與和諧
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說王安石
世事如風光陰如鑿——說韓愈
卿本佳人豈遜須眉——說李清照
論文篇
《<孔雀東南飛>民歌特色》補
《老王》的“善良”與“愧怍”
《把欄桿拍遍》:文字的觸覺
《無韻之離騷》中所謂“生動地刻畫”
《論友誼》之冷靜的精彩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的“自我意識”
歐文波瀾幾多重知天之命《秋聲賦》
讀《人因為思想而偉大》
第四部分 尋求教寫之路
思考篇
感性與理性之辯——對寫作教學的思考
高考作文命題的回顧與思考
將寫作教學進行到底——“第三屆上海市暨華東六省一市寫作教學峰會”綜述
寫作教學,亟須在“思考機制”上著力——談寫作教學“可為”與“當為”
先秦創(chuàng)作理論與中學寫作教學:露才揚己與征圣明道
漢魏寫作理論與中學寫作教學:文與筆
唐宋寫作理論與中學寫作教學:言與意
明清寫作理論與中學寫作教學:法則與個性
實踐篇
為作文“真情實感”說補疑
推陳出“新”薄地生金
文質彬彬個性斐然——談個性化語言的錘煉
后記
教學之術與教育之道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無知者無畏”,我之所以敢到這里來,除了“無知’’的因素外,還因為有俞敏洪的一個比喻作鼓勵。他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能夠到達金字塔塔頂,一是雄鷹,一是蝸牛。今天我作為蝸牛,到教育高地體驗來了.
常言道,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是,只有規(guī)矩也只有方圓。世界并不能僅僅只有“方”與“圓”。如果說“規(guī)”、“矩”是“術”,那么天地之間必另有其“道”。在教育領域,“術”是技術、方法,“道”是思想、境界。有術無道,止于術;有術有道,方能既行之有路,又能抵達“眾妙之門”.
今天我試圖討論的話題是“教學之術與教育之道”。
方向比行動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該做些什么”之前,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思考,那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鲞@個?”
為什么要有教育?這是思考有怎樣的教育、怎樣進行教育的前提。古今中外洋洋大觀的教育論著深入全面地詮釋了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要用通俗的語言給一個通俗的說法,那么我認為,教育就是否定某些自由,把人的思想和行為帶人特定軌道,進而讓更多的人獲取更大的自由。一個生命個體,在沒有教育之前,他是為所欲為的,他可以想走就走,想在哪里走就在哪里走,他可以走馬路左邊,走馬路右邊,或者走馬路中間,走馬路牙子,甚至走在馬路之外的屋頂上、莊稼地里。教育就是教會他“紅燈停綠燈行”,教會他“行走靠右邊”,告知他即便一匹馬兒受驚闖進麥田,它的主人也要割發(fā)代刑以示認罪。教育之后,社會契約才能得以完善、執(zhí)行,才能發(fā)揮它所預期的社會功能。
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的中國教育特別表現了教育的這一特點。被奉為教育祖師爺的孔子,“仁”是其教義的核心,但他更強調“克己復禮”,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一在孔子眼里,“禮”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則,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的永恒追求。《論語》里記載這樣的故事:孑L子喜愛的學生顏淵英年早逝,死后連安葬他的外槨也沒有.顏淵的父親找到悲痛不已的孔子說;您能不能將您的馬車賣丁將孩子安葬啊?孔子正色說:“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說:因為我曾經做過大夫,所以是不可以步行的。在孔子的意識里,“禮”是比“人情”更高的規(guī)則。在先秦有集大成之功的荀子在文章里指出“木直中繩,鞣以為輪”——過去的木匠都有一個墨盒,繩線穿過墨盒便成了墨繩,將墨繩拉直以后固定兩端,就可以在木頭上彈出一根筆直的墨線,木頭上的兩根墨線之間,就是筆直的可用之材。“木受繩則直”強調的是“木料”必須接受“墨繩”的規(guī)劃和檢驗,在接受了特定“規(guī)矩”加工之后,“木料”才成為有用之“輪”。 一這隱喻著:人生而為人,只有“合乎”社會規(guī)范才有可能成為有用之人。
孔子和荀子開辟了中國“為社會”、“為政治”之教育的先河。以社會為本、以政治為本的教育從此成為中國教育的主流。宋朝以后的科舉教育,20世紀50年代的“革命”教育,無一不是這種教育的極端。
但是,將教育的目的放在“人性”之外的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國教育的全部。先秦時期的孟子雖然從來沒有強調“教育就是關注人性需要”,但他承認“食色,性也”,人性需求被客觀地彰顯出來;屈原一方面表達自己的報國之志,更多卻在抒發(fā)其內心憤懣之情。柳宗元借《種樹郭橐駝傳》表達對“順天之力”的渴望;龔自珍以《病梅館記》闡釋:不管世俗規(guī)定如何,本性需求應該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晉代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對社會規(guī)則(或潛規(guī)則)作公然背棄;宋朝的林逋梅妻鶴子,以隱在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社會與人倫的挑戰(zhàn)。雖然這些都不是教育領域里的主張和實踐,但是,一則文化是教育的背景;二則文學是社會思潮、教育思想的折射。所以盡管我們不能說在中國的封建教育中有“為人性”的教育,但我們必須承認這種教育可能一直以隱形的、零星的方式存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