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國家測繪局、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以及地方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相關院校和科研單位等先后開展了西部地區和中東部地區生態現狀調查。
生態現狀調查采用現有資料收集匯總、分析和遙感調查的方法進行,并通過典型案例的調查研究,深入揭示我國的生態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其主要目標是:(1)掌握生態現狀及其動態變化;(2)建成生態狀況基本數據庫,初步形成為生態管理與決策服務的查詢系統;(3)完成生態現狀報告和多媒體演示;(4)為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和生態保護規劃提供依據。
調查的內容涉及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和災害等多個領域(西部調查指標涉及9大類193項,中東部調查指標涉及10大類371項),統計數據以1986年和2000年為基準年,主要源自1949年以來,我國統計、農、林、水、環保、國土等部門先后開展過的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等方面調查,內容涉及農業、森林資源、土壤侵蝕、沙化、土地資源、農村面源污染等;遙感調查以1988年和2000年為基準年,提取分析土地退化、城市化、海岸帶、濕地等專題信息;典型案例調查以我國目前突出存在的生態問題為對象,共設置一百多個典型區,其中跨省、跨流域典型案例數十個,包括森林、湖泊濕地、生態退化、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利用、外來物種入侵、城市快速發展、海岸帶、風景旅游以及轉基因生物安全等典型案例。
本書是在《西部地區生態現狀調查報告》《中東部地區生態現狀調查報告》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生態現狀調查成果和報告的基礎上,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匯總編寫而成。在全書修改過程中,又根據形勢的變化,用2003年的數據對部分內容作了適當補充和更新。
山東篇
1 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概況
2 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成績
3 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
4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影響
5 生態環境退化成因分析
6 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安徽篇
1 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2 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成績
3 生態環境現狀及其變化趨勢
4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5 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6 生態環境變化的后果
7 結論與對策
江蘇篇
1 江蘇省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特點
2 生態保護與建設成績
3 生態環境現狀及動態變化
4 調查基本結論
5 生態環境退化主要原因分析
6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戰略對策
參考文獻
上海篇
1 前言
2 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
3 生態保護與建設
4 生態環境狀況專題調查
5 生態環境調查主要結論及保護對策研究
浙江篇
1 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概況
2 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成績
3 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
4 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的成因及影響分析
5 生態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
參考文獻
江西篇
1 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現狀
2 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成績
3 生態資源開發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4 生態環境退化影響分析
5 生態環境變化因素分析
6 典型區生態環境動態變化分析
7 江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8 調查的基本結論
福建篇
1 福建生態環境總體特征
2 影響生態環境演化的社會經濟因素
3 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成績
4 陸域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
5 海域生態環境現狀及變化趨勢
6 生態環境退化對福建省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7 福建生態環境變化的機制和驅動力-狀態-響應分析
8 基本結論
9 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措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