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院校“女性文學”課程大約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受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影響的產物,其發展至今,未見公認且得到通用的統編教材。從一些高校相關課程教學情況來看,呈現出各取所需、“百花齊放”的授課態勢,其主要表現在:講授內容或側重理論介紹,或偏重作品分析;作家作品編排也呈現出或側重某一洲際女性文學,或某一國別女性文學,亦或是某一國別女性文學斷代史的樣貌;課程性質與教學時數也不盡統一,有的設為本科生公共選修課,32學時,有的設為研究生課程,32或48學時不等。延邊大學最早開設“女性文學”課程是在2000年,由筆者在漢語言專業首先開設,課程性質為專業選修課,32學時。20余年來,筆者根據學生接受的實際情況對講義不斷進行內容上的調整,查缺補漏,反復修改,并且引入國內外最新學術研究動態信息,初步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和代表性等特點的講義。自設課以來,“女性文學”課受到學生的喜愛與歡迎,已經成為本專業本科、碩士畢業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之一。正因為如此,筆者產生將多年授課的講義編寫成教材的構想,以便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可作依據和可資借鑒的教學用書或者參考書。
該教材秉承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為導引,在概括梳理有關女性文學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古今中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智識和探知的興趣,構建其女性意識及女性獨特視角的養成,提高其運用女性意識分析和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具體來說,該教材結構分為四章,包括女性文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女性主義批評論、女性文學本體論和女性文學作品論。其中,前兩章為東西方女性歷史的追溯和女性主義批評基本理論的梳理與闡述,作為解讀女性作家作品的理論知識儲備與鋪墊;第三章介紹女性文學的性質和國內高校相關課程開設的情況,同時對女性文學的題材內容、敘事特色以及語言風格進行簡要的闡釋;第四章女性文學作品論包括古今中外著名女作家生平介紹和其代表作的分析與解讀。這部分主要依據作家創作的時間順序,并且充分考慮到古今、中外的均衡性,而選取東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與作品進行闡述。其中,中國女性文學主要選取古代的李清照及其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現代的蕭紅及其《生死場》《呼蘭河傳》。外國女性文學主要選取了日本平安時期的紫式部及其《源氏物語》、朝鮮現代作家姜敬愛及其《人間問題》、英國經典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及其《簡·愛》和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及其小說創作等。之所以如此選擇,主要基于三點考慮:一是著眼東西方女性文學,盡量兼顧到女作家的國別性;二是作家的影響性,即她在本國或世界女性文學史上所具有的獨特地位:三是選取的女性文學文本透露出比較強烈的女性意識,或者更適宜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進行解讀與分析。另外,從編寫體例的一致性上看,除美國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創作是從整體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和解讀外,每章節的編寫體例基本為作家生平與創作、代表作分析以及思考與練習,這樣便于學生課后理解與復習。
因編者水平有限,難免存在內容不盡完善之處,懇請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