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企業的技術創新帶領。近些年中國企業“走出去”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發達國家設立跨國研發中心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在發達國家跟進或開發全球領先技術,然后通過逆向技術流動以提升母公司乃至母國的技術創新能力。《過程視角下跨國研發中心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基于知識轉移理論剖析逆向技術流動過程,分析過程中各因素對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規律,并據此提出政策建議。不僅對中國企業的跨國研發行為有了較為系統的理論解讀,同時對未來企業實現高質量
“走出去”有一定的實踐參考,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發達國家就出現了跨國研發中心,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跨國公司將跨國研發中心設立在發達國家,通過跨國研發中心在東道國獲取跨國公司自身或母國沒有的新知識,從而找到未來競爭力的來源(Kuemmerle,1999;Pearce,1999)。跨國研發中心逐漸成為跨國公司獲取世界領先技術、增強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擔當。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作為國家創新的主力軍,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設立了跨國研發中心,以期從投資所在的東道國獲取或開發新技術,然后分享給母公司,即通過實現逆向技術流動來提升企業和國家創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跨國研發中心依次實現了技術沿東道國到跨國研發中心的流動以及技術沿跨國研發中心到母公司的流動,本書將之分別看作逆向技術流動初階段(以下簡稱“初階段”)和逆向技術流動終階段(以下簡稱“終階段”)。
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是學術界和企業關注的焦點。針對這一問題,本書通過梳理已有文獻,提出從過程視角進行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一方面是對現有研究視角的突破,另一方面為實現逆向技術流動的兩個階段(初階段和終階段)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本書對于跨國研發中心更好地管理逆向技術流動過程、優化跨國公司的資源配置,從而提高逆向技術流動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共設七章,遵循“提出問題一解決問題”的邏輯來安排。第1章解釋了研究背景,并提出研究問題。第2章對該領域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綜述,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分解研究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依次運用了文獻分析(第3章)、仿真研究(第4章)和問卷調研(第5章和第6章)來進行影響因素的研究。第7章給出了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梳理文獻發現,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研究視角相對集中在參與主體如技術發出方和技術接收方組織的相關特點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上。而基于知識轉移理論,知識轉移是一個動態過程,該過程中知識轉移情境、所轉移的知識、知識轉移渠道和知識轉移雙方動力對知識轉移績效的影響受到學者關注。據此有理由認為,逆向技術流動本質上也是技術流動的過程,且該過程包含初階段和終階段。那么,流動情境、技術、流動渠道和動力是否對兩個階段均產生影響?影響規律是怎樣的?兩個階段受到這四個因素的影響有何異同?對此,本書構建了逆向技術流動二階段四因素(2P-4F)的研究框架。
為了探究這些因素的具體影響,本書首先進行了影響因素的仿真研究。基于2P-4F研究框架,深入分析逆向技術流動過程,使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在Vensim PLE軟件上構建逆向技術流動2P-4F的系統模型,然后對四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初階段相對終階段對四因素的變化更為敏感.而四因素對于逆向技術流動的重要性從高到低依次是流動渠道、技術、動力和流動情境。從具體影響來看,動力和流動渠道(主要指正式流動渠道)均呈正向影響,前者的短期驅動更強,后者的長期影響更平穩有力;技術的可觀察性(或可表達性)和團隊依賴性分別呈正向、負向影響,且團隊依賴性在長期相對更具決定作用;流動情境的負向影響在短期并不明顯,長期呈較弱的負向影響。
為了檢驗和豐富仿真研究結論,本書基于對中國樣本的調研數據,在Smart PLS軟件上構建PLS-SEM路徑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研究結果檢驗了技術、流動渠道和動力對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關系,表明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也符合中國跨國研發中心逆向技術流動的一般實踐。流動情境對初階段績效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但影響程度相對較小,而流動情境對終階段績效的負向影響并不顯著。
本書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流動情境對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負向影響并不絕對,總體來看相對其他三因素起不到關鍵作用。第二,技術的顯性程度越高,即可觀察性和可表達性越高,團隊依賴性越低,就越容易實現逆向技術流動。第三,流動渠道尤其是正式流動渠道相對其他三因素對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長期影響最為關鍵,使用頻率越高,越有利于逆向技術流動。第四,動力的正向影響在短期內相對其他三因素更有助于逆向技術流動的快速實現。第五,逆向技術流動初階段是整個過程的關鍵,且初階段對影響因素的變化更為敏感。
根據上述結論,初階段對逆向技術流動起決定性作用,且對影響因素的變動有較高的敏感性,故針對初階段即跨國研發中心在東道國的技術獲取,從流動情境、技術、流動渠道和動力四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在戰略上藐視流動情境(文化和語言)差異,在戰術上多途徑克服由此引起的障礙。二是以團隊形式培養或引進人才,提高隱性技術流入的可能。三是總結和探索一些有用的流動渠道,并加以復制和推廣,保障可實現逆向技術流動的通道。四是激發并增強跨國研發中心的動力,快速實現逆向技術流動。
本書的創新之處體現在以下幾點:
(1)從過程視角構建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框架,突破了現有研究的視角,也實現對逆向技術流動的二階段研究。在以往的影響因素研究中,技術發出方、技術接收方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受到學者相對較多的關注,本書受知識轉移相關研究的啟發,將逆向技術流動看作一個過程,對該過程中的一些因素進行剖析和研究,構建了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框架,突破了現有的研究視角。由于本書界定的逆向技術流動包含二階段,也實現了對逆向技術流動的二階段研究。
(2)運用仿真技術對影響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為理解逆向技術流動過程提出新的思路。對影響因素進行仿真研究時,系統分析了逆向技術流動的內在過程包括分析二階段的聯結問題,這更進一步認識了逆向技術流動的過程。通過敏感性分析,在仿真環境下實現了對各因素長、短期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逆向技術流動過程。
章東明,1989年生,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開放大學講師,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負責人,加拿大卡爾頓大學訪問學者。講授組織行為學、企業信息管理、現代企業安全管理等課程。研究領域為跨國研發和國家創新系統、教育信息化等。曾在《南開管理評論》、《科技管理研究》、《國際貿易》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參與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主持國家、北京市成人教育協會重點項目2項。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和問題提出
1.2.1 “逆向技術流動”的概念界定
1.2.2 問題提出
1.3 研究意義
1.3.1 理論意義
1.3.2 現實意義
1.4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術路線
1.5 主要創新點
2 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
2.1 理論基礎
2.1.1 跨國研發理論
2.1.2 知識轉移理論
2.2 文獻綜述
2.2.1 “技術”的內涵
2.2.2 與中國相關的逆向技術流動研究
2.2.3 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衡量研究
2.2.4 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
2.2.5 研究述評
3 過程視角下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框架
3.1 流動情境與逆向技術流動績效
3.1.1 語言差異的影響
3.1.2 組織文化差異的影響
3.2 技術與逆向技術流動績效
3.2.1 技術可表達性的影響
3.2.2 技術可觀察性的影響
3.2.3 技術團隊依賴性的影響
3.3 流動渠道與逆向技術流動績效
3.3.1 正式渠道的影響
3.3.2 非正式渠道的影響
3.4 動力與逆向技術流動績效
3.4.1 技術發送動力的影響
3.4.2 技術接收動力的影響
3.5 二階段四因素研究框架
4 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仿真研究
4.1 逆向技術流動過程分析
4.1.1 初階段和終階段的聯結
4.1.2 逆向技術流動過程中存在的反饋
4.2 仿真研究設計
4.2.1 方法選擇
4.2.2 模型構建
……
5 中國跨國研發中心逆向技術流動績效的影響因素研究
6 實證研究的結果分析
7 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附錄一 中文問卷
附錄二 英文問卷
附錄三 中國跨國研發中心名錄
附錄四 仿真模型(系統流圖)中各變量的數學表達式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