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管理論叢: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模式研究》針對我國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較弱問題,運用動態戰略地圖方法,圍繞如何通過并購整合方式提升持續創新能力這一目標展開研究。首先,《卓越管理論叢: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模式研究》在對中外汽車產業現狀分析及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分析的基礎上,選取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樣本進行實證研究。
通過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并購前后綜合績效的變化以及并購綜合績效與持續創新能力的關聯性。針對實證結果,采用德爾菲法,確定影響并購整合的關鍵因素,并運用動態戰略地圖方法,對關鍵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提出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模式,并對并購整合模式進行高階非線性、多重反饋、復雜動態模擬,提出政府的政策建議,以促進中國汽車產業通過并購整合方式提高持續創新能力。
本書針對我國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較弱問題,運用動態戰略地圖方法,圍繞如何通過并購整合方式提升持續創新能力這一目標展開研究。首先,在對中外汽車產業現狀分析及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分析的基礎上,選取汽車產業上市公司樣本進行實證研究。通過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并購前后綜合績效的變化以及并購綜合績效與持續創新能力的關聯性。針對實證結果,采用德爾菲法,確定影響并購整合的關鍵因素,并運用動態戰略地圖方法,對關鍵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提出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模式,并對并購整合模式進行高階非線性、多重反饋、復雜動態模擬,提出政府的政策建議,以促進中國汽車產業通過并購整合方式提高持續創新能力。
汽車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如果僅以規模衡量,我國現已成為世界汽車大國,但長期以來我國汽車產業普遍存在關鍵技術創新不足、高附加值產品比重過低等問題,導致持續創新能力低下。通過有效方式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過程中所面臨的緊迫任務。其中。通過將產業創新能力進行有效系統集成,形成協同效應,已成為提升持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此,我鄭重地向廣大讀者推薦本書。因為本書從并購整合的全新角度對提升我國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進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體現出很高的學術水準和實際應用價值。
首先,本書從持續創新能力的角度重新界定了我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模式的概念,構建了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我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新模式,為產業協同創新理論注入了新內容。其次,本書對并購整合提高持續創新能力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理論探討,并結合戰略地圖和系統動力學理論,提出動態戰略地圖方法,形成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我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分析的新方法。此外,本書將取得的理論研究成果與中國汽車產業管理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對我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進行了系統建模、動態模擬與實證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為政府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有益借鑒和科學依據。
近十多年以來,作者張崢在協同創新領域開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S-作。大學畢業后,張崢先后在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過六年多時間,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之后他全脫產攻讀研究生學位。2004年從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獲得博2學位后一直在高校從事協同創新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曾先后主持了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多項重要課題的研究工作。另外,他還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高質量研究論文二十余篇,體現出很高的學術素養和科研能力。張崢年富力強,思想活躍,在協同創新研究領域中持之以恒,不斷進取,成果頗豐。
本書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數據資料豐富詳實,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所得結論新穎、可靠,對相關領域的理論探討和實際應用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書的研究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體現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這是一部高質量的學術著作。我相信,學術研究人員、宏觀產業管理人員及企業管理人員等不同類型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一定的收獲和啟發。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系統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嚴廣樂 教授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文獻綜述
第三節 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思路
第五節 研究內容
第六節 研究創新點
第二章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第一節 世界汽車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第二節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第三節 中國汽車產業并購狀況分析
第三章 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分析
第一節 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的內涵
第二節 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創新能力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第四章 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產業并購績效實證研究
第一節 實證研究方法設計
第二節 實證分析過程
第三節 實證研究結論
第五章 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模式結構
第一節 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并購整合模式概念界定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第四節 并購整合模式結構
第五節 并購整合模式結構各層面策略分析
第六章 基于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國汽車產業并購整合模式及其模擬
第一節 系統動力學方法分析
第二節 系統動力學建模
第三節 動態模擬分析
第七章 政策建議
第一節 明確政策導向,完善評價體系
第二節 明確政府作用定位,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功能
第三節 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形成企業研發主體
第四節 降低污染排放水平,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
第五節 促進專利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品牌形象
第六節 推進政策創新,完善市場機制
附錄
附錄1 調查問卷
附錄2 指標權重計算及顯著性檢驗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二節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一、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歷程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起步初創階段(建國初期一80年代初)。
建國初期,中國的汽車專業人才非常短缺。中國于1950年聘請蘇聯專家進行汽車制造廠的設計工作。工953年7月,第一汽車生產基地舉行奠基儀式,歷時三年建成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一汽的建成是中國汽車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里程碑。工956年國產第一輛解放牌載貨汽車下線。1958年一汽成功試制了CA7l型東風牌小轎車和CA72型紅旗牌高級轎車。
由于汽車產業對消費經濟的巨大拉動作用和全國實行企業下放的政策,各省市在工958年后紛紛加入到汽車產業的建設中,形成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史上的第一次熱潮。中國汽車制造廠迅速增長到工6家,汽車改裝廠增加到28家。工964年我國政府決定建設第二汽車制造廠、四川和陜西汽車制造廠。二汽以生產越野車為主,四川和陜西汽車制造廠以生產重型載貨汽車為主。二汽是我國白行設計、由國內提供相關裝備的整車廠。二汽采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僅從國外引進了5%的關鍵設備。二汽的發展代表中國汽車產業經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截止1965年底,我國汽車產業總投資已達到u億元,發展了軍用改裝車、民用消防車、救護車、牽引車和客車等9個車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①。
由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汽車到70年代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中央政府再次鼓勵地方政府發展汽車產業,汽車產業進一步得到發展。全國汽車制造廠到1976年增加到66家,汽車改裝廠增加到〕66家。整車廠形成了以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的汽車產品體系,零部件廠也得到快速發展。〕980年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69萬輛,其中載貨汽車148萬輛。
這一時期中國汽車產業是在封閉的、高度計劃集中的環境中逐步發展的。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實行高關稅、高國產化和高保護的“三高”政策,在汽車服各貿易環節實行嚴格限制外商參與的政策,以保護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這種發展方式導致中國汽車產業與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脫節,使汽車產業在經濟上缺乏創新動力,在技術上缺乏創新能力。在這一時期,中國汽車產業雖然產量有所增加,但是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進步緩慢等問題比較嚴重。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計劃經濟模式逐漸向市場機制讓出主導權,市場需求的增長開始帶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大量的地方汽車企業應運而生,中國汽車產業形成了上海、天津、重慶、北京等生產基地。
隨著經濟的復蘇,人均國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增加了對汽車的需求量。1987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下,上海轎車工業項目開始了大規模建設,這也標志著中國轎車工業現代化歷程起步。此后在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8個轎車生產點,轎車產量從1986年的1.25萬輛增加到1993年的23萬輛。世界著名汽車集團通過合資企業的形式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有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公司分別與廣汽建立合資企業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