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第1、第2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刪除肺性腦病、腎性腦病2個病種,增加了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自身免疫性郎飛結病、抗MOG抗體相關疾病、睡眠障礙、抑郁、焦慮6個病種,診療指南更新至2022年12月31日,增加了內容的豐富程度,列出了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的醫囑及特殊情況下的醫囑,并采用“注”的形式對醫囑中重要檢查、治療及使用注意事項、其他可選的替代方案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既注重治療方案的選擇與實施,又強調治療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還附處方常用外文縮略語表。
本書適合神經內科的低年資醫師、研究生、實習生及全科醫師閱讀、參考。
王新高,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神經肌肉與遺傳科 主任醫師、副教授。2003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神經病學博士學位。從事神經內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25年,發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30余篇,參編全國衛生專業gao級技術資格考試《神經內科學習題集》等著作多部。現為中國卒中學會免疫分會委員,北京神經內科學會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分會常務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慢病防治分會理事。重點診治:腦血管病、周圍神經病、運動神經元病和線粒體病等,開設神經病理性疼痛和線粒體病專病門診。
第一章 腦血管病 1
第一節 急性腦梗死 1
第二節 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30
第三節 腦出血 64
第四節 蛛網膜下腔出血 76
第五節 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87
第六節 可逆性后部腦病綜合征 98
第七節 腦小血管病 105
第八節 血管性認知障礙 120
第二章 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130
第一節 病毒性腦炎 130
第二節 化膿性腦膜腦炎 138
第三節 結核性腦膜炎 150
第四節 隱球菌性腦膜腦炎 164
第五節 腦囊蟲病 172
第六節 神經系統萊姆病 179
第七節 神經梅毒 183
第八節 神經型布魯氏菌病 189
第三章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194
第一節 多發性硬化 194
第二節 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 211
第三節 抗MOG抗體相關疾病 224
第四節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231
第五節 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 237
第四章 脊髓疾病 243
第一節 急性脊髓炎 243
第二節 脊髓壓迫癥 249
第三節 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 253
第四節 脊髓血管病 258
第五章 錐體外系疾病 267
第一節 帕金森病 267
第二節 肝豆狀核變性 287
第三節 肌張力障礙 295
第四節 特發性震顫 306
第五節 亨廷頓病 311
第六節 舞蹈癥-棘紅細胞增多癥 316
第六章 神經變性病 322
第一節 阿爾茨海默病 322
第二節 路易體癡呆 332
第三節 多系統萎縮 337
第四節 肌萎縮側索硬化 346
第五節 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 359
第七章 肌肉病及神經肌肉接頭疾病 365
第一節 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 365
第二節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371
第三節 特發性炎性肌病 376
第四節 低血鉀性周期性癱瘓 387
第五節 線粒體肌病及腦肌病 394
第六節 重癥肌無力 406
第八章 周圍神經病 427
第一節 吉蘭‐巴雷綜合征 427
第二節 慢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 438
第三節 自身免疫性郎飛結病 446
第四節 多灶性運動神經病 453
第五節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459
第六節 面肌痙攣 465
第七節 糖尿病神經病 470
第九章 癲癇和癲癇持續狀態 482
第一節 癲癇 482
第二節 癲癇持續狀態 512
第十章 自身免疫性腦炎 516
第十一章 頭面痛 537
第一節 偏頭痛 537
第二節 三叉神經自主神經性頭痛 554
第三節 緊張性頭痛 560
第四節 痛性眼肌麻痹綜合征 562
第五節 三叉神經痛 566
第十二章 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 572
第一節 遺傳性共濟失調 572
第二節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580
第三節 腓骨肌萎縮癥 584
第四節 急性間歇性卟啉病 595
第五節 肯尼迪病 604
第六節 脊髓性肌萎縮癥 610
第十三章 一氧化碳中毒遲發性腦病 616
第十四章 睡眠障礙 622
第十五章 抑郁和焦慮 634
附錄 處方常用外文縮寫表 650
參考文獻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