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學的重構——當代德國美學研究 為國內美學研究提供新的話題和研究視域
定 價:¥55
中 教 價:¥33.00 (6.00折)
庫 存 數: 27
《感性學的重構當代德國美學研究》是國內外第一本系統研究當代德國美學并原創性探討當代感性學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當代德國美學前沿理論的成果。作者旨在回歸美學的原初涵義 感性學(Aesthetics),在美學理論發展的基礎上,應對形而上學危機與新藝術形式對傳統美學的挑戰,重構當代新感性學。《感性學的重構當代德國美學研究》分為理論和問題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種新美學流派顯現美學、氣氛美學、自然美學、力的美學和裝置美學,揭示出它們所提供的全新審美視域。以這些前沿理論為基礎,第二部分進一步集中研究當代美學(感性學)核心問題,如審美在場性,不確定性,超出了視覺主導的舊感性而面向聽覺、味覺的新感性,審美經濟現象等。
1. 對感性學美學歷史沿革的細致梳理2. 對當代德國美學前言理論的系統介紹2. 對今時代人類感性問題的全面反思
楊震---------------------------- 北京大學與法蘭克福大學聯合培養哲學博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副教授,任職于哲學系(珠海),兼任國際美學協會執行委員及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哲學美學,包括新感性學、審美經驗、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歐陸與分析美學比較以及美學對當代藝術的兼容問題,并致力于當代德國美學流派的譯介,已發表專著兩部(《從美、藝術走向人》《當下詩論》),譯著四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顯現美學》等),在《文藝研究》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二十多篇。
引論:建構新的感性學如何可能? 第一部分 當代德國感性學理論 第一章:顯現美學:此地與此時的游戲(馬丁·澤爾)第一節 顯現的含義與構架 第二節 審美感知情境及其意義 第三節 假象與真實 第四節 貢獻與不足 附錄:前衛藝術的挑戰與顯現美學的應對 第二章 氣氛美學:身體性空間感(格諾特·伯梅) 第一節 基本問題第二節 什么是氣氛 第三節 置身與出竅 第四節 氣氛的制造 第五節 貢獻與不足 附錄:顯現美學與氣氛美學異同辨析第三章 自然美學:身在、氣氛與布景(格諾特·伯梅) 第一節 突破與淵源 第二節 自然重新定義 第三節 氣氛理解自然的新視野第四節 風景園林自然審美的典范 附錄:當代德國自然美學概況 76第四章 力的美學:能夠不能的模糊經驗(克里斯托弗·門克) 第一節 力的內涵 第二節 力的關系 第三節 力的變奏 第四節 力的意義 第五節 貢獻與不足 第五章 裝置美學:作為劇場的藝術 (尤莉安娜·雷本蒂施) 第一節 裝置作為一種美學范式 第二節 劇場性:裝置的反思性-執行性結構 第二節 媒介間性裝置的二元張力 第三節 場所特定性:裝置的構建潛能 第二部分 當代感性學新問題 第一章 在此:重新理解藝術之美 第一節 美的據斥 第二節 美的重回當代德國美學的路徑 第三節 在此狀態一個新的分析 第二章 不確定性:重新定位審美經驗 第一章 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 第二節 重新界定審美經驗 第三節 重審傳統美學視域 第四節 結論 第三章 圖像時代的聽覺審美 第一節 當代聽覺文化危機 第二節 聽覺萎縮的根由 第三節 聽覺的重要性,及建議 第四章 味覺審美的可能性辨析 第一節 口味與趣味的淵源 第二節 趣味與口味的分裂 第三節 調和的可能:邁向味覺審美 第五章 體育運動的藝術潛質 第一節 基于體制理論的論證 第二節 比較方法帶來的辯護 第三節 立足審美概念的判定 第六章 藝術作為顯現事件 第一節 藝術界 第二節概念藝術 第三節 從事物到事件 第四節 藝術事件的特殊性 第七章 作為哲學現象的審美經濟 第一節 幸福論倫理學的顛覆 第二節 感知即存在審美經濟的本體論革命 第三節 點石成金的符號學 第四節 批判視野中的審美經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