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對金融促進共同富裕面臨的四個挑戰、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進行了深入分析, 隨后構建了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 包含一條主線、三大原則及六方面建議, 最后聚焦到“金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金融助力區域協調發展”“農村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框架與路徑”“健全資本市場,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財富管理和信托在支持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和實踐”“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浙江實踐”六個方面和領域的議題。
黃奇帆、蔡昉、楊凱生 重磅薦讀
系統構建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
聚焦六大領域,剖析實施路徑與實踐成果
本書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的《徑山報告》項目2022年的研究成果,由綜合報告和六個分報告組成。寫作成員主要包括:肖鋼、張曉慧、張斌、王勝邦、王毅、金李、殷興山等(按章節順序)。
肖鋼,CF40資深研究員。曾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經理,中國人民銀行計劃資金司司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副行長。2004—2013年任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13—2016年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2018年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八屆中央委員。
張曉慧,CF40資深研究員。1999—2000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長期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金融市場司司長,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執行董事高級顧問,中國人民銀行駐美洲代表處首席代表等。長期從事宏觀經濟、貨幣政策、金融改革、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匯率等問題的研究。
張斌,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博士,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研究領域是中國和全球宏觀經濟,重點研究的問題包括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波動、人民幣匯率和外匯管理政策、全球宏觀經濟等。
王勝邦,經濟學博士,供職于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歷任原中國銀監會國際部副主任、審慎規制局副局長,中國銀保監會大連監管局局長、遼寧監管局局長、農村中小銀行監管部主任。曾參與制定《巴塞爾協議Ⅲ》等銀行監管國際規則,主持起草《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等國內銀行監管規章,出版《資本約束與信貸擴張》《國際金融危機與金融監管改革》《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理論、制度和技術》《后危機時期的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債務和魔鬼》等多本專著和譯著,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王毅,CF40成員、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經濟學博士,研究員。曾先后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財政部金融司。
金李,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屆和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副主席。歷任哈佛商學院副教授,牛津大學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包括財富管理、股權投資、家族企業等。
殷興山,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現任浙江省政府參事,長期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具有豐厚的貨幣金融理論知識和金融管理及改革實踐經驗,先后出版多部專著及主編著作,多篇文章被《金融研究》《中國金融》等權威期刊刊用。
推薦序 金融促進共同富裕大有可為
01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角色定位與政策框架
一、金融發展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二、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成效和挑戰
三、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市場化路徑
四、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五、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
02金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
一、金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的作用
二、金融助力共同富裕要權衡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三、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邊界
03金融助力區域協調發展
一、區域發展差距與金融資源配置的新特征
二、區域發展差距背后的金融短板
三、區域發展戰略中的金融政策
四、展望與政策建議
附錄:區域發展戰略金融支持措施
04農村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框架與路徑
一、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成效
二、 共同富裕背景下農村金融發展的供需聯動框架
三、農村金融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議
05健全資本市場,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一、 資本市場促進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機理分析
二、 我國資本市場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方面的作用
三、我國資本市場財富效應的實證檢驗
四、加快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
06財富管理和信托在支持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與實踐
一、 發展財富管理和推動共同富裕的內涵與意義
二、財富管理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三、通過財富管理推進共同富裕的創新建議
四、信托在支持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和實踐
07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浙江實踐
一、 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背景及目標
二、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主要差距和不足
三、金融在促進浙江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和不足
四、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浙江改革探索
五、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困難及建議
參考文獻
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這些要求為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設計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和路徑選擇,必須立足中國國情,不斷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找準金融發展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角色定位,既要支持把“蛋糕”做得更大,更要助力把“蛋糕”切得更好。這就需要制定全面系統的政策框架,充分發揮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著力解決金融促進共同富裕面臨的短板和挑戰,努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發展之路。我們研究認為,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應包含一條主線、三大原則、六項建議。
(一)一條主線
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設計應始終圍繞打造與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加適配的金融體系這一主線。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本質上是金融與實體經濟進一步適應和匹配的過程。從各國的發展經驗看,金融體系與經濟發展水平更加適配的經濟體,一般而言收入差距相對較小;存在金融抑制或金融過度發展的經濟體,收入差距相對更大。近年來,我國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的適應性、匹配性在不斷增強,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邏輯上一脈相承,在節奏上基本同步。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經濟強則金融強。同時,金融高質量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的效率及質量不斷提高。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金融促進共同富裕政策框架包含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普惠包容、綠色發展、金融安全等多個方面,這些領域的政策設計和施行,都必須緊緊圍繞建設更具適應性和匹配性的現代化金融體系這一條主線來展開。
(二)三大原則
一是堅持政治性與市場化的有機統一。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和制度設計,既要恪守政治性、人民性原則,確保金融促進共同富裕不走樣、不變色;又要堅持市場化道路,發揮金融專業性優勢,確保商業可持續。兩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只有堅持這一原則,金融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更好地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真正實現做大做好“蛋糕”、切好分好“蛋糕”。近年來我國金融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化和政治性能夠實現相互促進。一方面,我國信貸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匯率市場等領域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市場化基礎不斷夯實。另一方面,金融工作的政治屬性得到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深入貫徹落實,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更加有力,金融風險防范成效更加顯著。
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與公平性的有機統一。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更加公平的財富和收入分配機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當前我國國民財富積累、人均收入、消費水平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存在矛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還存在短板和挑戰。只有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質效,才能更好地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我國收入分配機制和財富積累機制,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城鄉發展差距,支持增強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夯實社會公平基礎。因此,金融促進共同富裕政策制定,必須堅持促發展與擴普惠兼顧,堅持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
三是堅持金融創新與金融安全的有機統一。各國實踐表明,金融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縮小財富和收入差距、緩解不平等狀況;也可能產生消極作用,拉大財富和收入差距,加劇不平等狀況。要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真正促進共同富裕,必須鼓勵創新、大膽測試,積極主動進行金融產品、服務、工具、模式創新,但所有創新必須以維護金融穩定為前提。金融穩則經濟穩,離開穩定和安全的金融環境,共同富裕的根基便可能動搖。當前,外部環境異常嚴峻復雜,國內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有增無減,多項風險因素交織疊加,因此,在設計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時,必須牢牢把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個永恒主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三)六項建議
針對金融促進共同富裕面臨的短板和挑戰,圍繞一條主線,遵循三大原則,我們提出六項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