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族的復興——從一個女人開始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河北省大名縣,位于今天河北省東南部。“大名”這個地名誕生于公元前661年,也就是晉獻公十六年,乃是掌卜大夫卜偃從“魏”字中解出來的,此事在《左傳》《史記》中均有記載。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該地曾屬魏地,所以設立魏郡。又因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故而以元城名之。在魏郡元城的東北角,有個名叫委粟里的所在。何為委粟里呢?“委”是“拋棄”的意思,“粟”是糧食的統稱。所謂“委粟”,就是不用交稅糧了。一個不用交稅糧的地方肯定大有來頭,住在這里的不是皇親也是國戚吧?在一處鬧中取靜的所在,坐落著一座壯觀的府邸。這座府邸屬于王氏家族。一個顯赫一時,早已破落的貴族之家,此時既沒有之前的榮華富貴,也沒有后來的權傾朝野,正處于最失落、最尷尬的時期,看似家業不小,其實不過是強弩之末。那么,這個王氏家族到底是什么來頭?為何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幾十年后,王莽曾在《自本》中將祖先一直追溯到了黃帝,黃帝傳八世生虞舜。“舜起媯汭,以媯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是為胡公”,陳胡公的后人陳完避禍到了齊國,齊桓公以為卿,賜姓田氏。沒想到竟“引狼入室”。經過十一世之后,田和控制了齊國,傳了兩代,開始稱王。傳到田建時,齊國為秦國所滅。到了項羽渡河救趙,田建的孫子田安前去投奔,被封為濟北王。劉邦建立大漢朝之后,曾“站錯了隊伍”的田安失去了王位和封國,后因田榮造反而被誅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田家盡管失了勢,仍舊是高門大戶,奴仆成群,與尋常人家不同,被當地人尊稱為“王家”。田家人聽得入耳入心,索性就改姓“王”了。
田安的孫子王遂,字伯紀,文、景年間,住在濟南東平陵,王遂生子王賀,字翁孺,曾做過武帝朝的繡衣御史。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窮兵黷武,橫征暴斂,以至于哀鴻遍野,民怨沸騰,堅盧、范主等人在魏郡聚眾起義。漢武帝對外不肯示弱,對內同樣眼里揉不得沙子,要求全力剿滅,一個不留。繡衣御史們紛紛被派往地方,處置膽小懦弱、不作為的官吏。這些繡衣御史多為心狠手辣之人,如暴勝之之輩,堪稱皇帝的爪牙。以至于株連者六郡,遭到誅殺者多時竟達萬余人。唯有王賀宅心仁厚,對“犯錯”官吏往往寬大處理。上級聽聞此事,勃然大怒,以王賀瀆職為由,將其免除了官職。王賀倒也相當豁達,曾自嘆道:“我聽說,救活一千人積累下的福報,就能讓子孫得到封賞,我如今救活了萬余人,后世必然興盛。”王賀流年不利,不但得罪了朝廷被免了官,還跟東平陵的終氏結下了冤仇,故而遷到了前面提到的魏郡元城委粟里,建起了這座曾經很是壯觀,如今已經陳舊破敗的宅邸。在委粟里,王賀的運氣有所好轉,他行善積德,寬宏大量,頗受當地百姓的歡迎,被尊為“三老”。百姓們遇到什么爭執或是麻煩,都請他決斷、評理,一旦他提出意見,無不遵照執行。如今,王賀早已駕鶴西去,王家則日漸凋零,只剩下個空架子。王賀的兒子名叫王禁,字稚君,胸有大志,不修廉隅,沉湎酒色,經常抱怨生不逢時。雖然他繼承了這座大宅子,但已經沒了做貴公子的資本。在少年時就被迫學習了律法。在仕途上也不得意,成年后做了廷尉史。盡管官職很小,卻遺傳了祖先的風流瀟灑和揮霍作風。幾經沉浮之后,終于坐吃山空,捉襟見肘。當時風行男子多娶妻妾,王禁也不能免俗,除了正妻李親之外,還娶了好幾個小妾,生有多個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