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為承認而斗爭》(日月光華·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思想研究)
定 價:¥98
中 教 價:¥58.80 (6.00折)
庫 存 數: 12
本書基于廣闊的思想史淵源與深刻的社會史背景,對霍耐特的《為承認而斗爭社會沖突的道德語法》(德文擴充版)這部重要著作的基本思想進行深度解讀;在此基礎上,對從青年黑格爾承認學說到霍耐特承認理論進行系統重構;并結合著當代國內外社會現實,在社會哲學語境中對霍耐特承認理論進行具體評判。
《為承認而斗爭》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德國著名哲學家霍耐特的代表作。《為承認而斗爭》是一本不易讀懂,需要仔細研讀才能有所收獲的著作。所以有一部導引性的著作作為研讀《為承認而斗爭》的輔助就十分必要且重要。本書《如何閱讀<為承認而斗爭>》就是旨在幫助讀者理解《為承認而斗爭》中的思想。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通過與鳳才近20 年的相處與交往,特別是通過目睹他來到復旦大學后這十多年的經歷,我對這一點越來越深信不疑了。2004 年9 月,鳳才以山東大學教授身份來復旦大學哲學流動站做博士后研究。我和他的另一個合作導師俞吾金教授建議他利用自己的德語優勢,開拓對法蘭克福學派新一代領軍人物霍耐特思想的研究。2006 年6 月,他依據第一手德文資料撰寫而成的出站報告,即《蔑視與反抗霍耐特承認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于2008 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共40 萬字。這是國內第一部關于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思想研究的專著。此后,在鳳才的引領下,霍耐特研究成了國內學術界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乃至整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新的學術生長點和學術熱點之一。博士后出站后,鳳才被引進到了復旦大學,成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和哲學學院教授。2014 年,他又以高級研究學者身份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暨哲學系,從事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的研究,合作導師是霍耐特教授。至今,鳳才已經在復旦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近20 年了,并培養了不少優秀畢業生。如果說,2004 年博士后報告開題后,他實現了做學問的第一次飛躍;2006 年正式引進到復旦大學后,他實現了做學問的第二次飛躍;那么2015 年從德國回來后,他實現了做學問的第三次飛躍。從德國回來后,鳳才的學問越做越好,研究領域也不斷地擴大,從霍耐特到整個后法蘭克福學派,從后法蘭克福學派到整個社會批判理論,從社會批判理論到當代德國馬克思主義,從當代德國馬克思主義再到21 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欲問鳳才這些年在學術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只要瀏覽一下他撰寫的著作就一清二楚了: 批判理論七部曲:《批判與重建法蘭克福學派文明論》、《蔑視與反抗霍耐特承認理論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從公共自由到民主倫理批判理論語境中的維爾默政治倫理學》、《承認·正義·倫理實踐哲學語境中的霍耐特政治倫理學》、《從社會哲學到批判理論》(即出)、《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即出)、《〈否定辯證法〉釋義》(多卷本,待出)。馬克思四部曲:《追尋馬克思走近西方馬克思主義》、《重新發現馬克思柏林墻倒塌后德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趨向》(入選《2014 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多重視角中的馬克思21 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趨向》(上下卷)、《重新理解馬克思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當代闡釋》(即出)。另外,他還用了幾年的時間,從德語翻譯了天書阿多爾諾的《否定辯證法》,并連續印刷了幾次,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好的反響。據不完全統計,迄今他已經出版學術著作20 余部;主編2 套叢書(批判理論研究叢書21 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并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世界哲學》《哲學動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50 余篇。鳳才的學術成就已被學術界高度認可。如果說鳳才是目前國內霍耐特研究、后法蘭克福學派研究、社會批判理論研究、當代德國馬克思主義研究、21 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首屈一指的學者,我估計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實際上,他在這些方面研究的影響力,正越出國界,在德國等許多國家已產生了影響。因而,他被評上教育 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作為他博士后合作導師,后來又作為他的同事,我目睹了他這近20 年的發展過程。我深切地感到,他取得這些成就決不是偶然的。除了他確實具有做學問的慧根之外,他的以下三個方面的素質實在太突出了:其一,他做學問非常勤奮。對鳳才來說,是沒有什么節假日的,連春節也只是大年初一在家待一天,年初二也就來到了辦公室。有時早上一起身,就從家里步行到學校,趕到學校去吃早飯,然后就在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以前他往往是一直工作到晚上才回家,最近一段時間,鑒于他也是快奔六十的人了,我與他妻子再三規勸他不能再這樣拼了,他才稍稍放緩了一點工作節奏。其二,他做學問非常專注。鳳才對學問非常敬畏,做學問極其專心。古人曾經用坐不窺堂來形容做事之專心,鳳才正是坐不窺堂者。只要他一進入寫作或者閱讀的狀態,就可以排除一切干擾。從而他腦子里除了裝著學問外,不會再有其他什么東西了,包括金錢在內。有一次,出差回來(在機場)為應急我向他借幾百元錢,他竟然摸遍全身也找不到。其三,他做學問具有團隊意識。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學,鳳才都比較寬容。有容乃大,這樣他就可以把學問做大。盡管許多課題是他自己完成的,但對于大型研究課題,他善于把相關的研究者吸收進來。不但他的學生愿意跟著他干,而且連原先沒有交往的相關研究者也樂于與他合作。最近幾年,他成功地做成了兩件事:一是開創了全國性的21 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論壇,以及21 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二是開創了批判理論論壇,以及批判理論研究叢書。《如何閱讀〈為承認而斗爭〉》一書,就是由他牽頭,國內眾多學者參與的一部著作,這也充分反映了鳳才做學問的團隊意識。本書基于第一手資料,對霍耐特的代表作《為承認而斗爭(2003 年德文擴充版)進行深度解讀。這一著作正是由鳳才提出總體框架、基本思路和具體問題,由十位作者共同完成的,然后由鳳才和他的高足周愛民統稿。我發現,本書的作者基本都是長年致力于研究批判理論、霍耐特思想的專家,均發表過相關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有的已經出版了霍耐特研究專著。鳳才把他們組織在一起。為了進一步保證解讀的質量,統一全書的解讀風格和大致內容,鳳才結合多年的專業研究和學生的學習反饋(為復旦大學本科生專門開設了《為承認而斗爭》解讀課程),先是為每章擬定了若干需要回答的問題,全部問題百個左右。這些問題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對文本中特定概念的理解,二是對文本中某些復雜的論證結構的理解,三是對文中涉及的哲學、社會理論背景知識的理解,四是對特定章節內容寫作意圖和整體作用的理解。鳳才提出這些類型的問題,其宗旨是十分明確的:一方面是希望項目組以這些問題為線索去進行解讀,以保證全書作為深度解讀的定位,即致力于澄清專門的術語、論證結構,以及特定內容在霍耐特整個理論體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希望解讀者能進一步補充書中提及的一些重要的背景知識。我認為,本書達到了鳳才提出的這些宗旨。縱覽全書,我認為,涉及霍耐特的代表作《為承認而斗爭》的大部分關鍵問題都得到了相應的問答。例如,任彩紅負責的第一章解讀內容補充了黑格爾對康德道德哲學的批判,補充了為自我保護而斗爭的社會沖突模型,即馬基雅維利與霍布斯的社會哲學,這些構成了霍耐特去重解另類社會斗爭的理論動機,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霍耐特承認理論的理論意圖。在洪樓和陳良斌負責解讀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既有對關鍵術語的拓展理解,也有對黑格爾早期思想的進一步挖掘。洪樓突出解讀了犯罪現象包含的主體間的承認關系,尤其還詳細補充了對黑格爾《倫理體系》的介紹,有助于讀者從整體上把握霍耐特對早期黑格爾承認學說的借用方式。陳良斌以闡述承認的具體內涵和其在耶拿早期精神哲學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為線索,詳細梳理了霍耐特對黑格爾耶拿實在哲學的重構;通過對黑格爾部分的補充說明,他同時也指出了霍耐特解讀存在的問題,例如,對耶拿手稿最后的結構部分較少涉及,對結構部分的階級政府,以及藝術、宗教和科學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避而不談。任遠負責的第四章則突出討論了米德的社會心理學對青年黑格爾承認學說的重構。除了以擬定的四類問題為線索展開解讀之外,本書還借鑒吸收了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宋建麗負責撰寫的第五章積極利用了英美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趙長偉、王鳳才負責的第六章則借鑒了《蔑視與反抗》一書中的社會承認關系結構霍耐特王鳳才圖表;楊麗、王鳳才負責的第九章借鑒了王鳳才在《從形式倫理到民主倫理霍耐特的倫理概念》一文中的觀點,去進一步闡述形式倫理概念的具體內涵。另外,李猛負責的第七章詳細討論了馬克思、索雷爾、薩特的有關理論與為承認而斗爭構想的關系;趙長偉、王鳳才負責的第八章則以蔑視與反抗為線索,分析了社會沖突的道德邏輯。周愛民負責的部分則處理了《為承認而斗爭》(2003 年德文擴充版)新增加的承認的理由對批評性質疑的答復,這是國內學術界還不太關注的問題。顯然,《如何閱讀〈為承認而斗爭〉》一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可以幫助讀者全方位地深度解讀霍耐特的代表作《為承認而斗爭》,而且通過這一解讀可以促使讀者進一步正確和深刻地把握霍耐特的整個思想體系,甚至可以促進讀者進一步正確和深刻地把握整個后法蘭克福學派,甚至整個社會批判理論。我相信本書的價值會隨著本書的推出和流傳得以充分地體現。在此,除了借機總結一下我的學生和同事鳳才的學術成就之外,則是鄭重地向讀者推薦此書。是為序!陳學明
2022 年8 月12 日
王鳳才,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心研究員,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 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 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法蘭克福大學高級研究學者,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哲史學會馬恩文本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批判理論研究叢書主編,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主編。
周愛民,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全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
序//001導論 如何閱讀《為承認而斗爭》?//001第一篇 歷史的當代化黑格爾的原初觀念//019第一章 為自我保護而斗爭現代社會哲學的奠基//029第二章 犯罪與倫理黑格爾的主體間性理論新開端//042第三章 為承認而斗爭黑格爾耶拿實在哲學的社會理論//066第二篇 體系的再現實化社會承認關系結構//093第四章 承認與社會化米德黑格爾觀念的自然主義轉型//100
第五章 主體間性承認形式愛、法權、團結//117
第六章 人格認同與蔑視強暴、剝奪權利、侮辱//150第三篇 社會哲學展望道德與社會發展//169第七章 社會哲學傳統的軌跡馬克思、索雷爾、薩特//173
第八章 蔑視與反抗社會沖突的道德邏輯//191
第九章 人格完整的主體間性條件形式倫理構想//211結語 承認的理由對批評性質疑的答復//228參考文獻//248
后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