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緣事: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引論(融貫中西理論,有力反撥“抒情傳統唯一獨尊說”,建構中國詩歌抒敘互競互促、雙線并行的發
定 價:¥98
中 教 價:¥58.80 (6.00折)
庫 存 數: 16
中國詩歌敘事傳統首倡者董乃斌先生的精心之作,致力于發掘被抒情傳統遮蔽的敘事傳統,構建文學史抒敘雙線并貫的范式。作為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的首卷,開宗明義,縷敘中國詩歌傳統研究現狀,直指中國詩歌抒情傳統唯一獨尊說的偏謬之處。并以此為基石,以大量中國古典詩歌(如《詩經》、李杜詩)為實例,結合歷代文論詩評,解析詩中蘊含的敘事成分及價值。以15個關鍵詞,陳說從敘事角度研究中國詩歌的必要性和意義;融貫文獻與中西理論,有力反撥抒情傳統唯一獨尊說,將長期被忽視的中國文學敘事傳統從幕后推至臺前,建構中國詩歌抒敘互競互促、雙線并行的發展脈絡。
人們成功地構建了抒情傳統,借助這個概念和視角解釋闡發了中國文學和文學史上的許多現象和問題,弘揚了中國文學精神的一個重要側面?墒,不幸因為對此過于鐘愛,缺乏全面辯證的考慮而遮蔽、掩蓋了與之同源共生、互動互惠而又博弈前行的敘事傳統,從而把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學和文學史描述成了一根單線。這既不符合事實,也削弱了中國文學的意義、價值和魅力。……聞一多早就說過,作為中國文學史的開端, 《詩經》是抒情、敘事兩種方法平衡結合、和諧發展的典范,《詩經》創造了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事實上,這個優良傳統一直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延續變化,既互惠又博弈地相攜前行,抒敘兩方各有消長盈縮升沉,帶來文體的遞嬗、風格的新變、情趣的無限豐盈,把一部中國文學史成就為山陰道上看不盡的奇麗風光。
2011年,我們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其最終成果《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一書收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由中華書局于2012年出版,F在我們進行的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是前項工作的繼續和延伸。在《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一書的導論中,我們曾詳細說明此項研究的緣起。這個緣起,其實也就是今日開展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的遠源。當時所言大致有三個方面,簡單說來一是為了承續此前的文學史學史和文學史學原理研究,而以此比較集中具體地探索文學史貫穿線問題;二是質疑影響深廣的中國文學就是一個抒情傳統說,而以敘事傳統與抒情傳統并存互動論予以補正,藉以建構抒情敘事雙線并貫的文學史論說范式;三是受到西方敘事學研究豐碩成果的啟發,也受到后現代主義混淆文史界限的刺激,遂聯想到中國文學敘事傳統既亟須加以梳理,文史關系的復雜關系尤須辨析澄清。應該說,這三點仍與我們今天的工作有關。但需要說明,情況也有所變化,原第二點的重要性在我們這里已顯然降低,而第一點和第三點則大為增強了。如果說,當初在寫《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時,我們確實常常想到中國文學就是一個抒情傳統說,甚至隱然把它作為我們的主要論辯對象的話,那么現在已經不再是這樣了。一方面,那時我們比較在意的就是一個的提法,其片面性已經被揭示,與之相對的抒敘兩大傳統說,已經樹立并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新課題中,敘事傳統的論述,自始至終都會與抒情傳統密切相關,我們要講的是中國文學史的兩大傳統,而絕非要樹立一個傳統就得取消另一個傳統。就是一個抒情傳統的提法不妥,但存在一個抒情傳統卻是事實。在當前的學術語境下,本課題的任務固然主要是闡述好中國詩歌的敘事傳統,但敘事傳統絕非孤立,更非唯一。這其中的應有之義,就包括了闡述好詩歌敘事傳統與抒情傳統的關系這個問題。力避造成新的偏頗,是我們時刻未忘的原則。我們把自己的研究,明確定性為文學史研究,探索和論證文學史貫穿線是我們確定的主要目的。此外,由于近年來國內的敘事學研究興盛,敘事學界的同仁既給我們許多啟發幫助,也引我們為同道,我們自然也愿努力為中國敘事學的發展作些微薄的貢獻。而文史關系這個涉及兩大學科的根本問題,我們既有了一些看法,也應該勇于提出,以促進討論的深入和這兩個學科的健康發展。這幾點的確是我們投入這個新課題的根本動機。以上說的是遠源。至于近因,那就更與此前的研究直接有關。《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采取按文類(也稱文體或文學樣式)為序的辦法論述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的存在。文類的發展演變確實與抒敘兩大傳統的博弈和起伏消長關系密切。從文類遞嬗看兩大傳統的關系,也確是一個方便而有利的角度。但限于條件,該書除古文字的敘事思維外,就只涉及了古文論、詩詞、樂府、唐賦、古代散文、元雜劇、文言小說、章回小說等有限的幾個文類。對于汪洋浩瀚、種類繁多的中國文學(人們多稱之為雜文學泛文學,我們則愿稱之為大文學)而言,該書只能算是舉例性質的。雖基本觀點已立,但遠不夠深入充分。下一步該怎么做呢?我們考慮,既可以根據中國文學史的實況,從增補文類入手,即從面上來鋪開、擴展;但也可以就某個文類挖掘,就這一文體作縱向的追尋,那可以說是點內的深入。鑒于中國文學就是一個抒情傳統說的主要依據是中國古代詩歌,詩歌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學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文體這樣的普遍認識,我們覺得不妨把研究的目標集中到詩歌上來如果能夠比較充分地論證中國詩歌里不僅存在抒情傳統,而且存在敘事傳統,論證這兩大傳統從古到今在漫長的詩歌史中不斷互動互競互促、博弈前行的歷程,那么,中國文學史抒情傳統唯一、獨尊這種觀念的不合理性就更加不言而喻,而文學史抒敘雙線并貫范式的構建,也就更是理所當然之事。當然,后一種做法,即論證中國詩歌的敘事傳統,其難度比通過擴展文類來論說要大些。談論中國詩歌的敘事傳統,難點不少。首先,詩歌向來被認為是抒情的載體,尤其是中國詩歌,遠古沒有希臘式的史詩,后世長篇敘事詩似乎也比不上抒情詩發達。講起中國詩歌,人們的第一印象好像主要就是篇幅短小有限的抒情詩,積久成習,這似乎已成常識。中國古人論詩之作也很多,但所論多側重情志議論、說理載道等方面,論及敘事者偏少,且從藝術角度視之,往往頗含貶義。那么,說中國詩歌存在著與抒情傳統并列的敘事傳統,究竟是否有足夠的文學史依據呢?究竟是否要挑戰常識呢?如果我們說有,那為什么前人又會罔顧這種根據而紛紛偏向抒情傳統唯一獨尊之說呢?這些都是需要解答的難題。其次,有論者認為,抒情詩并不排斥敘事,就像它不排斥議論一樣。但敘事和議論都只是抒情的手段、技巧或工具,唯抒情才是目的和要旨。詩人作家創作時只是隨稟性按需要甚至完全隨機地采取抒敘議各種手法,并不牽涉文學觀念和作品價值的問題。而無論敘事也好,議論也好,如果只涉及技巧而無關觀念無關價值,又哪里談得上形成傳統,或者說談傳統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是我們談論詩歌敘事傳統無法回避的問題。但要解決它,也有一定難度。最后,中國詩歌史漫長悠久,論述其敘事傳統,當然應該貫通古今,不能只論到鴉片戰爭發生或清亡、民國誕生為止;而所謂現當代的詩歌,其現象之復雜紛繁,對我們的專業知識來說,未免又是一個難題。由此可見,我們的研究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理論的角度,都需要回答一些難題。我們認為,這應該正是我們課題的價值所在。我們需要質疑和撼動一種積習深厚幾成常識的觀念,但又并非要根本鏟除它或廢止它,而是要在保留和弘揚其合理性的前提下,批評并克服其片面性,從而形成一種抒情敘事兩大傳統平衡互動的文學史發展觀念。總之,既須有分寸地揚棄,又要有根據地建樹,事情并不那么好辦?墒菬o論前面有多大的困難,我們決心迎難而上,不愿就此止步。經過反復思考和廣泛征求意見,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被確定為我們新的課題方向,并向國家社科基金辦提出了招標申請。2015年11月,國家社科基金辦批準我們的課題并將其確立為重大項目;投標成功,研究工作隨即正式啟動。幾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和課題組諸位學術委員的指導幫助下,六個子課題組的全體成員付出了艱苦努力,其間相互切磋、反復討論、多次修改,終于完成了課題成果,匯總為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根據分工,這些成果基本上是按時代來描述和闡論中國詩歌敘事傳統從萌芽到形成和隨歷史演變而發展變化的狀況,勾勒中國詩歌敘事傳統在各時代的表現、詩歌敘事傳統與抒情傳統乃至其他文類的復雜關系;在此基礎上,努力概括各時代詩歌敘事傳統的特征,合而觀之,則可見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的諸方面和變化線索。作為課題負責人,筆者在項目啟動之初,就草擬了一個工作的提綱,供大家討論,并在集思廣益和認真修改后提供給大家作為工作中的基本依循。在這個工作提綱的基礎上,筆者擬進一步充實提高,形成叢書的《引論》,概括地陳述我們課題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以及叢書在理論闡發上的基本要點。幾年來,筆者一直在為這部《引論》作準備,也曾不止一次地試筆起草,發表過一些階段性成果。但《引論》的完整文本則需要在叢書基本完成之后,汲取各子課題的研究結論才能最終寫出。幾年來,為這部《引論》的寫法,筆者也很費了一點心思,想過多種結構,起過多次草稿,但都不能滿意,不能順暢地寫下去。最后才決定采用排列并闡釋關鍵詞和研究主題的辦法來寫。這種寫法直截了當,不必在文章結構上多作躊躇,無需起承轉合的精心布置,只要對我們研究中一個個關鍵問題作出明確清晰的解說,達到闡明思想的效果即可。當然,這畢竟是一種嘗試,是否合適與成功,尚待學界同仁與廣大讀者鑒定批評。下面就是本《引論》上編即將依次闡釋的關鍵詞和研究主題:(1) 傳統(2) 文學史貫穿線(3) 事(4) 敘事與抒情(含事、詠事、述事、演事)(5) 詩篇抒敘結構分析(6) 史性(7) 詩性(8) 詩史(9) 賦比興(10) 寫景(11) 詩修辭(12) 詩歌敘事傳統基本內涵(13) 抒敘博弈(14) 抒敘博弈和文體演變(15) 敘事倫理與文化基因
董乃斌,江蘇揚州人,1942年生于上海。1963年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其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吳世昌先生攻讀唐代文學,1981獲文學碩士學位。董乃斌先生長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先后任新學科研究室主任、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文學所副所長,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1年,董乃斌先生加盟上海大學,為上海大學終身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董乃斌先生曾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及李商隱研究會會長,《上海大學學報》主編,兼任《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編委等職。
上編 序說和關鍵詞
一傳統二文學史貫穿線三事四敘事與抒情(含事、詠事、述事、演事)五詩篇抒敘結構分析六史性七詩性八詩史九賦比興十寫景十一詩修辭十二詩歌敘事傳統基本內涵十三抒敘博弈十四抒敘博弈和文體演變十五敘事倫理與文化基因
下編 相關論文: 詩歌敘事傳統面面觀
一從抒情敘事兩大傳統論中國文學史二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的構想三從詩史名實說到敘事傳統四《詩經》史詩的敘事特征和類型五《詩經》風詩敘事及其傳統六《古詩十九首》與中國文學的抒敘傳統七論抒情敘事、表現再現的互惠與博弈八文類遞嬗與抒敘博弈九詩歌敘事傳統的技道與倫理十詩歌敘事觀念近代呈現的三點觀察十一關于中國詩歌敘事學的一點思考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