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米勒展示了如何將經濟學、政治學、生物學、物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的思想相結合,以闡釋反饋機制、異質性、標度定律、自組織臨界性等領域的主題。本書列舉了復雜系統科學中的簡單案例,如股市變化、蜂窩和黏菌的演化規律、哺乳動物的心跳、基礎設施和城市規模等,深入淺出地闡釋了商業、生命和社會生活中蘊含的復雜系統理論,打破了傳統科學中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截然分割的思想禁錮,為讀者提供了解決復雜問題的新視角和新方式。
看穿表象,直視全貌
身在林中,如何才能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當復雜世界出現各種問題時,我們該如何認知并解決這些難題?約翰·米勒以優雅的散文風格和迷人的具體事例,清楚講述復雜理論的起源,并將生物界、人類社會和物理世界的研究融會貫通,帶出其核心的超驗觀念。米勒寫出了復雜適應系統的入門書,同時也驗證了跨學科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本書是復雜系統領域了不起的成就。
[美] 斯科特·佩奇(Scott Page),密歇根大學復雜系統、政治科學和經濟學教授
本書文筆流暢、內容有趣又發人深省。約翰·米勒告訴讀者們,個體事物(例如蜜蜂、貿易商、神經元等)如何相互作用并生成最美的無窮形式。約翰·米勒讓復雜性似乎變得很簡單。
布萊恩·阿瑟(W. Brian Arthur),《復雜經濟學:經濟思想的新框架》作者,復雜性科學拉格朗日獎得主
這些異乎尋常的靜默景象,一度讓我焦灼,如今它一天天滲入我,而一種不
可理喻的感受隨之涌現,我覺得自己找到了尋尋覓覓的事物,卻也始終不知那是
什么。
美國知名自然學家彼得馬修森
(Peter Matthiessen,1927-2014)
《大樹:人們出生的地方》
(The Tree Where Man Was Born)
過去二十年來,我有幸參與了一場精采的科學研究計劃。至于這趟求知進程是位于科學的邊陲或前線,那就完全取決于你站在什么位置,還有所眺望的方向。
當初,在我踏上這條道路時,心中遵奉美國當代小說家湯馬斯·品瓊(Thomas Pynchon)的律令:我們必須追尋前人不曾想像,或因告誡而避開的路徑。我擁抱一種新的建模手法,這門學問所應用到的運算能力不斷進步當中,它能試著解決在此之前太過復雜、無力分析的問題。我的目標是一秉初衷,專注在早先促使我追求科學研究的大問題,而不是在研究所和后續期間所承受的壓力驅迫下,轉換求知方向,轉而在狹隘的主流典范中隨波逐流。
1988 年,我有幸加入一個深藏在新墨西哥州偏遠沙漠里的小團體,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思想家相往來。復雜系統的新浪潮就以這個樸實的地方為起點。今日大半研究機構和科學家,皆在傳統典范和場域里投入了龐大的資本,因此這種新興研究領域,一開始很不被重視。結果,這種被忽略的狀態其實算是一種好運,因為這讓愈來愈多有創意、有天分的科學家他們各自因為不同理由,皆認為有必要從不同角度思考得以擺脫學術機構的規范約束,創造更適合解決世界重大問題的新穎調查形式和研究機構。我們這個團體以適應性和強健性等觀念來建構問題,而不像傳統學術領域。我們擁抱信息時代所創造的新工具,發展出各種新方法,凌駕為多數科學家所用的 19 世紀工具。我們創立了新的學術研究單位;好比圣塔菲研究所,它是醞釀中的革命的體現,能輕松交流理念、實例和使用工具,也打破了先前各學術領域之間的藩籬。這項行動十分不合體統,傳統學術勢力對我們的活動視若無睹,而這讓我們有時間修正觀念和方法,于是也才能開始認真對主流規范提出重大挑戰。
期間數年,復雜系統領域有時間慢慢整合。復雜系統向來擅于跨越常見的學術疆界。不過,在復雜系統浩瀚的科學領域中,出現了一小組關鍵理念,正是這些理念成為本書的核心。我本身的興趣便是以復雜社會系統為主軸這是以其內部相互影響且經推敲過的(不過也許不那么優秀的)互動因子所組成的系統這本書所呈現的實例也多半采自此范圍。
由于復雜系統這門學科演變迅速,本書提及的論述將包含已知信息與可信推論。因此這里討論的成果,有些是基于長期研究得出的可靠成果,有些則比較傾向推測。我期望終有一天,能傳達不斷追求知識的興奮感,同時也為復雜系統確立它未來的前景。當然,書中任何一篇觀點都精選自眾多現有的概念。
本書納入討論的研究,部分采擷自昔日或延續迄今的長期合作成果,合作研究者包括 Simon DeDeo、Russell Golman、Steve Lansing、Scotte Page、Tom Seeley、Michele Tumminello 和 Ralph Zinner。此外,與 Walter Fontana、Van Savage 和Geoffrey West 的討論也多所助益,我并因此修正了部分信息。再者,穿梭本書所有篇幅的種種思緒,也都得力于以下人士的鼓舞和討論,包括 Phil Anderson、Ken Arrow、Brian Arthur、Bob Axelrod、Ted Bergstrom、Ken Boulding、Jim Crutchfield、Robyn Dawes、Doyne Farmer、Paul Fischbeck、Murray Gell-Mann、John Holland、Erica Jen、Stu Kauffman、Steven Klepper、Blake LeBaron、George Loewenstein、
Cormac McCarthy、Norman Packard、Richard Palmer、John Rust、Cosma Shalizi、Carl Simon、Herb Simon、Peter Stadler 以及 Hal Varian。另外,還得感謝 Robert Hanneman、Steve Lansing、Baldomero Olivera、Jacob Peters、Tom Seeley和GeoffWest大方地提供研究成果供我方制作圖表。Laurence Gonzales 和我的編輯 T. J. Kelleher 分頭負責詳讀原稿,兩位都提出了寶貴建議,特別在此致謝。本書后制階段承蒙 Sue Warga 和 Melissa Veronesi 的關鍵貢獻。最后要感謝我的代理人積極促成此計劃。
我也有幸加入兩家出色的科學研究機構: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圣塔菲研究所。兩地皆有相同的風氣,都找來了具有無窮創意的聰明人士,把他們擺進能激勵同伴解決重要問題的環境,促使他們跨越常規,共同合作,同時盡量減少制度等事務的干擾。要維系這樣的環境可不簡單,我很感激能得見這般深富遠見又能開創新局的管理人員,好比圣塔菲研究所創辦人,感謝他創造了這樣一所學術游樂場。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系主任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才真正了解,想讓這樣一所機構順暢運作須面對什么挑戰,還要感謝圣塔菲研究所所長Jerry Sabloff、圣塔菲研究所教師會主席 Jennifer Dunne、圣塔菲研究所教師會前主席 Doug Erwin、卡內基梅隆大學前教務長 Mark Kamlet 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前院長 John Lehoczky,感謝他們殫精竭慮地讓這里運作順暢。同樣是關鍵協助角色的圣塔菲研究所同仁包括:Marcella Austin、Patrisia Brunello、Ronda Butler-Villa、Juniper Lovato、Nate Metheny、Ginger Richardson、Janet Rubenstein、Hilary Skolnik、Laura Ware和Chris Wood。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擔任過社會和決策科學系(這科學也研究系統中那些會互相影響、經過設計的互動因子)系主任,感謝在匹茲堡時的同事團隊。撰寫書籍和管理系所不見得總是彼此兼容,我的事業經理人Sarah Bernardini在這段過程中始終和藹可親,成效卓著,我對比深表謝意,同時也感謝我的助理 MaryAnne Hunter,還有其他同仁這些年來的鼎力相助。
最后要謝謝我的家人和下沃爾德倫公社(Lower-Waldron Commune),感謝我的朋友和匹茲堡的鄰居,謝謝他們讓我加入如此與眾不同又充滿生氣的社群,在這里,每天都驗證了復雜社會系統正向著正確目標和美好愿景而發展。
約翰·米勒
2014 年 8 月,新墨西哥州特蘇基區
約翰·米勒(Jonny H. Miller):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社會與決策科學系的經濟與社會科學教授,圣塔菲研究所外聘研究員。作為提出并創立復雜系統理論的社會科學家之一,他是多個領域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領域涵蓋復雜系統、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醫學、組織社會學、物理學等等,代表作包括《復雜適應系統 : 社會生活計算模型導論》《微觀經濟學實驗》。
序言
緒論
第一章 哪里是真正的地點?
第二章 簡單的開端:生命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 從閃電崩盤到經濟崩解:反饋機制
第四章 從一到眾多:異質性
第五章 從六西格瑪到雞尾酒療法:噪聲
第六章 沒有大腦的稻草人與黏菌:分子智能
第七章 一窩蜜蜂有如一顆大腦:集體智慧
第八章 從草坪養護到族群隔離:網絡
第九章 從心跳到都市規模:標度定律
第十章 從水神廟到演化機器:合作
第十一章 從石頭到細沙:自組織臨界性
第十二章 從中子到生命:復雜的三位一體
結語 博學的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