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風雨如晦,心有所感
金庸小說的主角,大多人生目標明確。陳家洛要反清復明,袁承志和郭靖要報父仇,令狐沖追求自由自在,胡斐要解決鳳天南,為鐘家報仇。喬峰先是要查出身世,再是要止戰。大俠講究雖萬千人吾往矣,威武不能屈。
這么比起來,楊過就是個很有趣的存在了。
他的心態和經歷,是所有主角中最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他還斷了臂,還白了鬢邊頭發,還熬了十六年。金庸其他主角在小說結束時,大多二十多歲;楊過到小說結束時已經三十六歲,人到中年了。
楊過的感情經歷也很多。雖然我們都說韋小寶有七個老婆,但其實有些寫得很虛,更像強湊過來的。楊過的疑似女朋友們,那就熱鬧了。雖然他跟小龍女生死以之,但不妨礙他有許多女伴。
他曾經因為陸無雙嗔怒的神色神似小龍女,救了她,禍福相依,百計避難,讓自小在李莫愁檐下低頭的陸無雙愛上了他——雖然嘴上,陸無雙從來不肯落下風。
他救下陸無雙與黃蓉的豪舉,感動了程英,又與程英有“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的琴傳心聲,于是程英也愛上了他——雖然表面上,程英是最淡然的那個。
他與絕情谷中、無人做伴的公孫綠萼談笑,又出手救她,還救出了綠萼的母親,終于綠萼為他自舍性命,死在父親劍下——這是一個開始最不經意,結局卻最慘烈的愛情故事。
他還親過完顏萍的眼睛,跟郭芙恩怨了一輩子,還讓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真熱鬧。
他與小龍女在古墓中相互扶持,他說出了著名的“只有姑姑愛我,世人不愛我,我又何必愛世人”,中間經歷了誤會、出走、重逢、二次出走、搶婚、中毒、斷臂、重傷、再中毒、十六年之約等無數悲歡離合。
然而再讀一遍書,便不難發現:楊過在意的,除了小龍女,就是郭靖。這大概才是貫穿整本書的心意。
話說,楊過自小,心中有個結,大概類似于:“我沒有父親,郭伯伯那么好,可惜不是我的父親。我總想干點啥讓郭伯伯看得起我!
這個結藏得,比他想象中還深。
因此他被郭靖送去終南山,送去給全真教當弟子時,極為不快:他并不在意全真教是不是玄門正宗,只覺得自己被郭靖拋棄了。于是才跟全真教趙志敬針鋒相對,終于大鬧終南山,去投了古墓派。
到了古墓派后,他有了第二個心結:“世人不愛我,只有姑姑愛我,我要為了姑姑死。別人的事我啥都不管!
之后他偶爾也行俠仗義,比如救了陸無雙。但大多數時候,楊過很奉行個人主義:他要找姑姑,他要跟姑姑在一起,別的不管。
但他真的冷眼看世間嗎?也不是。
大勝關與郭靖黃蓉重逢的時候,楊過與黃蓉聊天,黃蓉對楊過說:“過兒,我什么也不用瞞你。我以前不喜歡你爹爹,因此一直也不喜歡你,但從今后,我一定好好待你,等我身子復了原,我便把全身武功都傳給你。郭伯伯也說過要傳你武功。”
這一席話說得楊過大哭——說來他就這么單純:平時裝得比誰都酷,但只要獲得一點點來自郭靖黃蓉的愛,他就決定以死相報。
然而,楊過的情緒又不穩定。聽了傻姑的話,他認定了,是郭靖與黃蓉殺了他父親,于是一心要報仇。后來回到襄陽,意圖謀害郭靖。當時他也反思過:“我為了報一己之仇,卻害了無數百姓性命,豈非大大不該?”
他是知道的,一旦殺了郭靖,他就是地地道道禍國殃民的賣國賊了。
但楊過轉念又想:“罷了,罷了,管他什么襄陽城的百姓,什么大宋的江山,我受苦之時,除了姑姑之外,有誰真心憐我?世人從不愛我,我又何必去愛世人?”
這一刻的楊過,已經堪稱邪惡了。
可惜,邪惡得也不徹底。
小說里有一段描述意味深長,楊過雖然老是幻想自己親爹很厲害,但內心深處,其實隱隱覺得,自己親爹不如郭靖。但他又不想接受這個事實。
他的感情其實就是:“我好希望郭伯伯這樣的英雄就是我爸,所以我又不能接受我爸不如郭伯伯這個事實;如果是郭伯伯殺了我爸,那我就要殺郭伯伯為我爸報仇,可是如果郭伯伯對我好,我又覺得下不了手……”
真是奇妙的自卑啊。
之后楊過兩次謀刺郭靖,都是陰差陽錯,未能成功——一次是武功不及被郭靖反制,一次是被瀟湘子阻擋了。
然后,他又救了郭靖兩次——其中一次,是他自己令郭靖陷入絕境。只因為發現郭靖臨危之際,還是關心他,楊過于是熱血上涌,決心舍命要救郭靖。
大概,楊過做的大多數事,動機都很統一:“我希望郭伯伯能注意到我,我希望郭伯伯能在意我”——“啊,郭伯伯是在意我的,我要為了他死!”
楊過如此搖擺不定了半本書,真正覺醒,是看到黃蓉與郭靖重傷之際,生死垂危,依然討論國事為重。從此楊過真正脫胎換骨。
那一瞬間,警醒他的,是黃蓉當年的教誨。書里面說:
霎時之間,幼時黃蓉在桃花島上教他讀書,那些“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語句,在腦海間變得清晰異常,不由得既覺汗顏無地,又是志氣高昂。眼見強敵來襲,生死存亡系乎一線,許多平時從來沒想到、從來不理會的念頭,這時突然間領悟得透徹無比。他心志一高,似乎全身都高大起來,臉上神采煥發,宛似換了一個人一般。
終于他對黃蓉說出“你放心”,于是奮然出戰。從此,楊過才真正蛻變了。不再是個自我中心、不管他人死活的少年了,開始走上大俠之路。
劇情安排,從此之后,楊過連武功風格都改了。
楊過先前性格浮躁跳脫,學了古墓派全真派白駝山各家武功,又機緣巧合,學會了打狗棒法玉簫劍法一大堆,但始終駁雜不純,被李莫愁追著打。
等他覺醒之后,功夫也單純了:練了玄鐵重劍,講究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招式跟性格一起,變得沉穩凝練了。
楊過與小龍女絕情谷相別,小龍女留下了十六年之約。楊過與陸無雙、程英結拜了兄妹,從此不再撩姑娘了。他獨自回去跟神雕練劍,練到草木竹石皆可為劍,是上境界了。
于是原文有了這么句話:
某一日風雨如晦,楊過心有所感,當下腰懸木劍,身披敝袍,一人一雕,悄然西去,自此足跡所至,踏遍了中原江南之地。
這句話之后,立刻接著名的“風陵渡夜話”,十幾年后了,眾人描述楊過走遍大江南北做的事:救王惟忠子裔、誅陳大方、審丁大全、贖宋五、殺人父而救人母,聽得小郭襄悠然神往,這才有郭襄會楊過、此后數十年的孽緣,以至于張三豐一等等了百年……嗯,跑題了。
反正,從此之后,楊過從一個獨善其身的利己主義者,變成匡濟天下的神雕俠。
當時,黃藥師領教了楊過的黯然銷魂掌,說楊過這個掌法,論威力只有降龍十八掌可比。
然后楊過擊殺了尼摩星,黃蓉一看,也覺得,這個掌力剛猛無比,只有降龍十八掌可比——順便一提,黯然銷魂掌是十七路。
武功風格與人物性情也相關。楊過自從決定成為大俠之后,處處都是比照著郭靖去的。
剛才說到,楊過決定成為大俠時,有一句所謂“風雨如晦,心有所感”,這是有點典故的。
“風雨如晦”這四個字,乍看是風雨交加、天色灰暗,但出處是《詩經》。
《毛詩序》說《風雨》一詩的主旨是:“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那時節,楊過武功大成了,心態成熟了,小龍女要過好些年才能見到。不想繼續獨善其身了,他渴望成為郭伯伯那樣的豪俠了。
風雨如晦,自然想到了亂世;行,那就去走南闖北,挑戰亂世黑暗吧。十幾年后,楊過已經成為暗夜江湖中的神雕俠。
最后,襄陽大戰勝利了,有了這一幕:郭靖攜著楊過之手,拿起百姓呈上來的一杯美酒,轉敬楊過,說道:“過兒,你今日立此大功,天下揚名固不待言,合城軍民,無不重感恩德!
楊過心中感動,有一句話藏在心中二十余年始終未說,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朗聲道:“郭伯伯,小侄幼時若非蒙你和郭伯母撫養教誨,焉能得有今日?”
他二人自來萬事心照,不說銘恩感德之言,此時對飲三杯,兩位當世大俠傾吐肺腑,只覺人生而當此境,復有何求?
至此,楊過終于成為真正的大俠,而不再是個每天琢磨殺郭靖、賣襄陽、找解藥、救愛人、怨天恨地、誰都不愛我的個人主義少年了。這才終于解開了他人生兩大心結之一——另一個是與小龍女的愛情。
到此為止,《神雕俠侶》才真到了結束的時刻。
所以,《神雕俠侶》的真正主線,是楊過這個缺愛的孩子,從利己主義者,變成大俠的故事。
而楊過追隨郭靖行俠仗義的成長起點,就在“風雨如晦,心有所感”的瞬間。哪位會說,楊過不一定懂“風雨如晦”的典故,看個風雨,真會聯想到亂世嗎?
我有個小證據。
楊過和程英,有一段著名的彈琴傾心,程英寫的句子是“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當時楊過一看她的字跡,便懂得了她的心意。因為當年黃蓉教過他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既然見到了這男子,怎么我還會不快活?
而那整段《詩經·鄭風·風雨》,乃是: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