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大系:喧嘩與騷動》是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經典作品。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地主生性游手好閑、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長子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愛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冷酷貪婪,三子則是個白癡,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能。全通過他這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其女兒的墮落展開,**后則由黑人女傭對前三部分的有限視角做一補充。
**具沖擊力的意識流手法
**癡人說夢的現實與痛楚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鐘愛、**具代表性的作品
與喬伊斯、普魯斯特齊名
影響了薩特、加繆、馬爾克斯和莫言
以及后世所有現代派小說的意識流大師
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6
英美文學中,沒有一個作家能像福克納一樣,把句子寫得像大西洋的巨浪那樣無垠無涯。
頒獎辭瑞典學院院士葛斯達夫·赫爾斯多萊姆
威廉·福克納可以說是一位鄉村作家。他總能讓瑞典讀者將他和拉格洛芙以及伯格曼這兩位偉大的瑞典小說家聯想在一起。福克納的故鄉是美國密西西比州北部,而他的小說大部分卻以杰弗遜這個小鎮作為背景。既然能從福克納聯系到前面提到的兩位偉大的瑞典小說家,那么肯定他們之間存有聯系,我們或許能從更深一層來看到他們之間的差異。但是局限于今天的時間問題,我們也不能談論很多,所以,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福克納與他們二位之間**大的不同,也就是小說的創作背景。相對于拉格洛芙小說的俠客背景、柏格曼小說的古怪人物的較為陰暗且殘暴的活動背景,福克納的小說是以美國南部為背景的。那個時候,美國南部利用黑人奴隸的勞動果實創造出輝煌的歷史;內戰的爆發讓過去的社會基礎土崩瓦解,讓人民經受了痛苦的挫折期;工業、商業發展所帶來的罪惡行為,讓南部人民憤慨而震驚。對于現實中的這一切,福克納也是慢慢才能嘗試著去接受的。
福克納的小說是對南部苦難歷史過程的記錄。他十分理解這個過程給人們帶來的感受。當時,他的家族被迫接受敗北的苦果,體驗著一切不幸所帶來的貧困、墮落、腐敗。有人對他的評論是:他是個**派。雖然他被戴上這頂帽子也不是空穴來風,但是他大量的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負罪感,已經足夠補償這一切。正義的行為和極端的個人主義都可謂是他人生中獨特的一面。對于福克納內心的矛盾,可以這么描述:他對自己不能夠好好施行自己的正義感和好好認識自己的道德而感到失落,所以只能通過寫作把這樣的情感以夸張的方式表達出來。正是這份失落感,讓他內心的這種矛盾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具有鄉村氣息的小說中,同時也流露出了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歷時四年、讓人悲痛欲絕的南北戰爭,顛覆了整個社會的結構。除了俄國人,歐洲人用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來完成這一社會的變化。
52歲的時候,他將這次戰亂作為自己的寫作素材,并妥善地利用這些素材創作出了幾部著作。他的曾祖父曾在南北戰爭中擔任過南部高級軍官,同樣作為南部人的福克納也如同曾祖父那樣爭強好勝,從不向敗北事件所帶來的種種貧困災難低頭。在這樣一種貧困與悲慘的背景下,作者日漸長大。20歲那年,福克納參加了加拿大皇軍空軍部隊,并且發生過兩次墜機事件。他退伍回家的時候,內心飽受戰火摧殘,一點英雄光榮還鄉的感覺都沒有,反倒覺得自己前途渺茫,于是,便渾渾噩噩地生活了幾年。他參加過戰爭,因而內心就如同被洗禮了一番,正如他以其他形象在某部小說中提及的那樣,他認為“沒有人應該踐踏戰爭”。他曾經是多么渴望自己能夠在戰場上大放光彩,而現在他正在逐步演變成一個嚴厲抨擊暴力的人。他反對暴力的態度愈加激烈,幾乎視同于圣經中的第五戒:你不可以隨便殺人。從另一方面來講,面對某些事物,人總會十分氣憤。**近在他筆下誕生的一個人物是這么說的:“面對某些事情,你是無法忍受的。比如說不公正、氣憤、無尊嚴、恥辱……無法忍受的事情不一定只和名利有關。”我們難以想象:在國際性的暴亂年代,對暴力的反擊與奮勇作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是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下得以并存的,也不知道福克納是如何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相互調和的。這可謂是福克納留給后世的一個未解之謎。
但實際上,作為一個作家的福克納對這樣的難題是沒有興趣的。這就如同他當時對美國南部一些地區面臨的經濟變化沒有做出社會性的評論一樣,顯得毫無興趣。而對于南部的失敗以及由失敗引發的諸多后果則成了培育出他這個偉大作家的肥沃土壤。作為南部失敗者中的一分子,對于失敗的經過他可以表示漠不關心,但是對于失敗后遺留給這個共同體中的人,他可是極為關心、在乎的,也因此深受影響。福克納筆下的悲劇人物與希臘悲劇中的人物毫無相同之處。福克納筆下的悲劇人物幾乎都是因為一些突發的事件或者是由于歷代遺傳下來的傳統、環境、欲望才造成了**后的悲劇結局。
福克納的新作中幾乎都涉及對人的心靈**深處的探索:人性的偉大,自我犧牲的偉大壯舉以及對權力、物質的貪婪,心靈的貧瘠、狹隘、鄙夷恐懼、痛楚、墮落等。福克納對人心的深入探究在英美文學中的表現可謂是無出其右,即使是與他同一時代的其他作家也很難擁有與他同等的想象力以及對筆下人物的塑造能力。福克納將那些從自己心靈的**深處想象、創造出的那些低于常人或者是高于常人的人物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他的喜劇或者悲劇中。他所創造出的這些人物穿梭在美國南部的亞熱帶植物之間,生活在涂脂抹粉的女人、具有體臭的黑人、飼養牲口的環境里,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的地方所散發出來的惡臭味,仿佛就要透過紙張散發到我們這個溫暖而舒適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奧爾巴尼一個沒落的莊園主家庭,5歲時隨家人遷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這個小鎮度過。他從小愛好閱讀,但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學待了一年多。青年時參加過皇家空軍,但未正式參戰,之后短暫游歷過歐洲。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以寫作為業,30年代曾為好萊塢寫電影劇本解決經濟問題。
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押沙龍,押沙龍!》(1936)、《八月之光》(1932)等。這些小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福克納成為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創新潮流轉移到了美洲大陸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頒獎辭
致答辭
喧嘩與騷動 1
1928年4月7日 3
1910年6月2日 90
1928年4月6日 211
1928年4月8日 303
附 譜 365
福克納及其作品 385
福克納獲獎經過 409
福克納作品年表 413
透過柵欄,從纏繞的花枝的空隙,我看見他們正在打球。他們朝插著小旗子的地方走來,我便沿著柵欄向前走去。勒斯特正在花樹邊的草地上尋找。他們拔出了小旗,接著打起球來,隨后他們又把小旗插回去,走到開球的高地上,先是一個人擊打,接著另一個也擊打。他們繼續走下去,我也沿著柵欄朝前走。勒斯特離開了那棵花樹,我們一道沿著柵欄前行;這時候他們停下來,我們也停下來。勒斯特在草地里尋找時,我便透過柵欄看過去。
“球在這里,凱蒂。”那個人又擊打了一下。他們走過草地。我緊緊貼住柵欄,看著他們走開。
“聽聽你的聲音,哼哼唧唧的,多難聽啊。”勒斯特說,“你真了不起,不是嗎?三十三歲了,還是那個樣子。我還上城去給你買來了蛋糕呢。停止哼唧吧!你就不能幫我找找那枚二毛五的硬幣,好讓我今天晚上能去看演出嗎?”
他們很長時間才打一次球,球飛過草地。我沿著柵欄回到小旗的附近。旗子在耀眼的草地和樹叢間飄蕩著。
“過來啊!”勒斯特叫道,“那邊我們已經找過了。他們也不會很快回來的。我們到小河邊,在那幫黑小子們找到以前,先把那枚硬幣找到吧。”
旗子是紅色的,在草地上呼啦作響。這時有只鳥斜沖下來,落在旗子上面。勒斯特丟過去一個土塊。旗子在耀眼的草地和樹叢間飄蕩著,我緊緊貼住柵欄。
“停止哼唧吧!”勒斯特說,“他們不自己走過來,我也沒法叫他們走過來,是不是?要是你不閉嘴的話,姥姥①就不給你過生日了。要是你不閉嘴的話,我會讓你知道我要怎么做。我要把那個蛋糕通通吃光,連蠟燭也一起吃下去。吃下那整整三十三支蠟燭。來,我們到小河邊去吧。我得找到我的硬幣,沒準兒我們還可以撿到一兩個他們的球。喏,他們在那里。已經很遠了,你看到沒有?”他走到柵欄旁邊,伸著手臂,“你看,他們不會回到這里了。我們走吧。”
我們沿著柵欄,走到花園邊。我們的影子就落在了柵欄上。我的影子要比勒斯特的高。我們一直走到有缺口的地方,從那里鉆了過去。
“等一下。”勒斯特叫道,“你又被那根釘子鉤住了。你就不能不被那根釘子鉤住,而從這里鉆過去嗎?”
凱蒂幫我把被鉤住的衣服從釘子上解開,我們于是鉆了過去。凱蒂說:“毛萊舅舅囑咐過,別讓任何人看見我們。因此,我們**好貓下腰。貓下腰,班吉,看,像我這樣。”我們貓下腰,越過花園,花朵刮著我們沙沙作響。地面很硬。我們又從一道柵欄上爬了過去。幾頭豬在那里嗅來嗅去,一面呼嚕作響。凱蒂說:“我猜它們一定很難過,因為它們有一個伙伴今天被宰了。”地面很硬,雖然被翻墾過,但還是有很多大土塊。
“把手插到褲袋里,”凱蒂說,“不然會被凍壞的。你并不想讓你的手到圣誕節的時候被凍壞,不是嗎?”
“外面太冷了。”威爾許說,“你不是想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