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間性理論是西方現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對于克服主客二分的二元論思維方式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本書首先梳理了主體間性問題的理論譜系,將其區分為認識論形態、存在論形態、倫理學形態、社會學形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主體間性理論與主體性理論之間的關系,認為主體間性理論本身是從主體性哲學中引申出來的,是對后者的補充和完善,但這一理論同時暴露出了主體性哲學的諸多問題和困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后者的解構和消解,與后現代思想中的“主體之死”、“人之死”等命題發生了共鳴和呼應。主體間性理論對于文學研究發生了重要的影響,諸如杜夫海納、伽達默爾、喬治·普萊等現象學家,以及巴赫金、哈貝馬斯等思想家都曾涉獵這一領域。本書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視野,對文學活動所涉及的各種主體間性問題,探討了寫作活動中自指與他指的關系問題,同時吸收了麥金太爾、保羅·利科等人關于敘事與自我建構關系的理論,與當代西方敘事學領域的最新動態展開了呼應和對話。總之,本書力圖把當代文學理論中的諸多重大問題納入視野,從而充分展示了主體間性理論的思想活力。
蘇宏斌,男,1966年9月出生,山西省運城市人,現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美學、文藝學基礎理論,在現象學美學研究方面具有較大影響。目前已出版學術專著4部,分別是《現象學美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文學本體論引論》(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美與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現代小說的偉大傳統》(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曾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及浙江省社科基金項目,作為骨干參與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獲得省部級學術獎勵多項。現為中國文藝理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論協會理事、中華全國美學協會理事、浙江省美學協會常務理事。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