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改變了人類發展方式,并催生了繼陸地、海洋、太空后不可或缺的社會場域——網絡虛擬社會。后者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重塑了現代社會結構和運行方式,而且改變了人們思想觀念的社會基礎,形成新的虛擬思維方式和互聯網精神。本書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話語體系,遵循“發生—發展—發因—治理”的邏輯理路,通過質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專題探討網絡虛擬社會中的道德問題及其治理。首先,以當代科技發展為切入點,分析網絡虛擬社會的形成、發展、特征及其對道德的影響,剖析網絡虛擬道德的生成及其論域,重點討論網絡虛擬社會中道德問題的邏輯起點、發生條件和肇始樣態。其次,構建“網絡虛擬社會—道德觀念—虛擬性實踐行為”理論模型。再次,通過道德主體、道德體系兩個內在維度,以及社會場域、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和科技發展四個外在維度,剖析網絡虛擬社會中道德問題的發因。最后,就網絡虛擬社會中道德問題治理的實踐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分析相關的經驗教訓,重點探討網絡虛擬社會中道德問題治理的目標、基礎、途徑和保障機制等問題。
黃河(1980-),男,貴州赫章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中國哲學),貴州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網絡虛擬社會中的道德問題與治理研究”、教育部青年項目“虛擬社會中的大學生倫理道德研究”及省社科規劃項目等,作為重要成員參與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在科學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虛擬活動:一種新型的人類活動》、《網絡虛擬社會與倫理道德研究》等專著,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虛擬社會中人的虛擬性活動的哲學研究》、《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研究》等合著,在C刊、核刊等發表論文近20篇,獨立完成的1項成果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作為第二作者的1項成果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成果獲貴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