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都有著非常迅速的發(fā)展,二者的互動也更為頻繁和緊密。一方面,金融理論推動了金融實踐,比如金融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華爾街金融工具的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很多新的金融嘗試、金融創(chuàng)新(如數字貨幣)也需要理論上的總結,尤其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聯需要從更深層次、更基礎的理論角度去闡釋。把握金融發(fā)展的理論脈落,成了金融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金融學前沿文獻報告,就是基于以上大背景作出的安排。本書對國內外貨幣金融理論發(fā)展中的7個重要研究方向進行了文獻綜述,涵蓋了宏觀金融、微觀金融、國際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綠色金融、金融保險等研究領域。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各研究領域中核心理論研究的來龍去脈、發(fā)展歷程、當今所處階段,并把脈未來研究發(fā)展方向。期望幫助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貨幣金融理論的歷史沿革和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探索切合我國特點的現代金融理論,解決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金融問題。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領銜編撰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負責估算與發(fā)布中國季度宏觀杠桿率。長期從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跟蹤分析。參與、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guī)劃的研究和評估工作。主持中財辦重大委托課題及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出版《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分析》、《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系列(合著)等著作,榮獲的獎項有: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首屆“孫冶方金融創(chuàng)新獎”、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和第六屆“張培剛發(fā)展經濟學獎”。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宏觀金融理論與發(fā)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