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節 信用規模擴大與經濟增長——誰是因,誰是果
2022 年3 月29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什么是信用?一說起信用,大多數人會想到“老賴”“限制消費”“征信貸款”等個人信用體系中的常用詞。對于信用的定義,國內信用管理領域的專家吳晶妹a 認為:信用是獲得信任的資本;信用是其擁有者社會關系與社會交易活動的價值體現;信用由意愿、能力與行為結果構成; 信用最終通過社會關系的聲譽、經濟交易的授信額度、行為記錄與評價等表現出來。信用總規模一般以GC(Gross Credit)表示,是指能夠量化的、最廣義的信用交易的規模。具體地說,信用總規模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計量的全部信用交易總量,是四大部門即政府部門、金融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信用規模的總和,亦是各類信用工具,包括債券、貸款、商業賒購款、貨幣、存款余額的合計。可以說,這一定義將信用的內涵、外延都明晰地定義出來,為后續的討論提供了便利。
近年來,對于信用規模擴大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不斷發展, 但是,到底是信用總規模的擴大促進了經濟的有效增長,還是經濟的有效增長促進了信用總規模的擴大,這一直是學術界與業界討論的一個焦點。如果是前者,則只要不斷擴大信用總規模,就可以使經濟持續增長; 如果是后者,則信用規模是經濟增長的附屬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riedmana 深入分析了信用的不同層次對宏觀經濟所起的作用,為將信用活動納入宏觀經濟模型奠定了基礎。國外學者Facklerb 通過研究美國的信用情況,指出美國的私人非金融債務總額與實際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對穩定的比例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其傳導邏輯又是什么呢?
◇學界觀點
研究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各種觀點,有利于我們剖析內部傳導邏輯和路徑,開展更深層次的分析與研究。對于信用總規模擴大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前期學界成熟的觀點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觀點是,信用總規模擴大單向促進經濟增長。國內學者高波、錢蓁a 對美國、德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信用數據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信用交易規模,尤其是消費信用交易規模的猛增是美國1947—1969 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對外貿易信用交易規模的擴張
助推了德國20 世紀50 年代到80 年代的“經濟奇跡”;消費信用規模的增
長創造了20 世紀50 年代到80 年代的“日本奇跡”。Gregoriob 則指出信貸約束壓抑了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積累,從而延緩了經濟發展。Pereirac 研究一個經濟中企業信貸約束和消費者信貸約束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信貸約束的解除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企業信貸約束的解除有利于經濟增長, 而消費信貸約束的解除并不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這是因為消費信貸的增長將資金從有效率的生產部門轉移到了效率較低的消費部門。
冉茂盛等d 依據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相關宏觀經濟數據,對中國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中國的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經濟的增長并不促進金融發展,二者之間是單向的關系。談儒勇e 也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中國金融中介體系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顯著的、很強的正相關關系,這意味著中國金融中介體系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第二種觀點是,經濟增長單向促進信用總規模擴大。學者梁琪、滕建州f 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金融發展以及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著由經濟增長到金融發展的單向因果關系。Ferri 和Simon 在1997 年運用消費金融的調查數據,找到經濟衰退期信貸受約束的家庭數字,證明了在經濟衰退期間, 信用度較低的貸款人能得到的信貸額度要比信用度高的貸款人少很多。
第三種觀點是,信用總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并非單向傳遞關系。吳晶妹、李詩洋a 選取美國與中國的歷史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信用活動和信用交易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關系和規律,認為經濟增長和信用規模擴張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康繼軍等b 運用季度數據,使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探討研究對象的金融發展與GDP 增長的長短期因果關系,得出結論:不同國家的金融發展與GDP 增長之間有不同的關系,因此,信用總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并非簡單的單向傳遞關系。
◇中國視角
回到中國的故事中來,信用規模擴大與經濟增長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首先,從信用總規模的構成來說。信用總規模是政府部門、金融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信用規模的總和。從表面上看,只有以上部門不斷增加杠桿,國家經濟才能夠不斷增長。但是,從更深層次來說,經濟的增長不一定通過信貸來實現。流通中的現金數量恰當,能夠實現一種均衡,使得社會以最少的信用活動推動經濟正常運行。總體來說,只有當宏觀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的情況下,各個部門有理性的良好預期,才能夠開展信用活動,否則信用活動的起步很難。所以,信用總規模的組成決定了信用規模在一開始就滯后于經濟的增長。
其次,從傳導機制來說。信用總規模是在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的情況下,在存在一個良好的預期之后才逐步形成的;同時,信用規模的擴張, 又帶動了經濟增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從圖1-1 可以看出,信用總規模與經濟增長是同向變動的,但是信用總規模的增長斜率相較于經濟增長的斜率來說更大。這也說明,在一定時期內,信用規模增長的絕對值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邊際遞減的。信用活動在初始階段落后于經濟增長, 只有經濟有效增長,才能開展信用活動;同時,信用活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又有效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只是這種推動的效用是邊際遞減的。
最后,從歷史發展的潮流來說。社會活動中本沒有信用,人與人之間隨著關系的發展,經過多次合作與博弈,形成對彼此的信任。依靠信用開展活動,節省交易成本。信用活動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活動實現帕累托改進,這才推升了信用規模。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最早是自給自足的社會, 人們發現物與物之間的交換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生產者各自根據比較優勢開展生產活動,然后以物易物。隨著物物交換的普及,人們對于打破時空限制的交易產生了需求,貨幣的產生使得信用活動成為現實。早期的貨幣由貝殼等不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來充當,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接受這種貨幣, 是基于信用的存在。所以,可以這么說,信用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有效的配置,這樣就產生了信用,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又反過來促進經濟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