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文藝復興史講稿》旨在全面呈現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即文藝復興時代,從多角度揭示文藝復興的內涵,了解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興起之間的關系,介紹學界有關文藝復興的研究和爭論,認識文藝復興對歐洲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意義,從而達成對文藝復興時代全面客觀的理解。
“講稿”以專題的形式布局,在主題的區別與聯系中展開,揭示多重社會因素如何同頻共振,共同聚合成一場文化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在不同層面以不同的載體呈現,反映了轉型時期豐富、復雜、過渡性的社會特征,演繹出人文主義、世俗主義、科學主義等主題,啟示了通向近代社會的道路。
“通向文藝復興之路”揭示經濟模式、政治形態、思想文化的變動如何構成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底層邏輯;“人文主義的思考”考察概念的流變及其豐富復雜的內涵;“文學的形式與主旨”描繪文學形式如何匹配新思想的表達需求,并聚焦哪些新主題和新觀念;“藝術家的生活和創作空間”解釋藝術家所根植的社會生活以及藝術作品如何引領和反映社會變化;“哲學的突破”歸納如何在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對轉型時期的社會思想觀念進行邏輯性建構;“政治模式的虛構”則揭示政治理想與政治現實,理論建構與具體實踐之間的巨大落差以及思想超越時代的價值;“歷史的新思維”闡述歷史認識論如何從神意史觀過渡到理性認知,從天上走向人間;“教會和大眾宗教生活”說明作為新文化批評對象的教會如何經歷文藝復興的洗禮而發生蛻變,從而走下神壇;“從迷信到科學”闡釋科學如何逐步擺脫上帝和迷信,并最終理性地確立自身。
這些主題整合起來意在傳達這樣的主旨:文藝復興不僅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而且是歐洲近現代的起點;文藝復興不僅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而且具有范式的價值;文藝復興不僅是一段歷史,而且昭示著歐洲社會轉型時期構建文化底盤的路徑。
趙立行,1966年生,河北景縣人,歷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法學院法律史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外國法律史、歐洲中世紀經濟社會史、文藝復興史的研究,長期擔任復旦通識課程“文藝復興史”的講授。兼任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理事等職。曾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等“雙千計劃人才”等稱號。
主要著作有《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西方史學通史·中世紀時期》《世界文明史講稿》等;代表性論文有《歐洲中世紀教會經濟立法及其倫理》(《中國社會科學》2018)《限制還是促進:特許狀與歐洲中世紀商業》(《歷史研究》2009)《西方學者視野中的黑死病》(《歷史研究》2005)《宗教與世俗的平衡及其制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的宗教觀》(《歷史研究》2002)等。研究成果曾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及“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