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緣起、成就與發展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基于自身實力變化和國際形勢處于轉型期這兩大關鍵性因素而產生的。中國正經歷由發展中大國向發展中強國、由邊緣向中心、由弱向強、由地區性強國向全球性大國的轉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使命, 努力構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 推動地區和國際機制的建設, 推動公正均衡的國際秩序的發展與完善。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的具有長期持續性的外交政策集合, 其核心是服務于和平與發展的總目標。和平與發展貫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
一、 中國復興的含義
在國際經濟和國際政治領域,關于美國是否衰落存在諸多爭議,但關于中國復興似乎已經形成共識,而對于中國復興的意義和影響卻又是眾說紛紜。那么,什么是中國復興?中國復興意味著什么?中國復興的標志是什么?答案各不相同,顯然對于中國復興存在著不同認識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觀點。一些美國學者按照權力學說的邏輯指出,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的中國,如果還不算崛起,什么樣的標準才算是崛起? 只有完全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才是崛起嗎? 以前中國的目標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新的目標究竟是什么?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復興含義的認識呈多元化態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認為中國變量將對未來的國際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認為中國復興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包括中國復興的方式、路徑及影響都存在多種可能性。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復興的評介可簡單分為樂觀派與悲觀派兩種。悲觀派的看法認為, 中國的崛起必然帶來大國現有格局和國際秩序的顛覆性改變,中國復興的過程將會與現有主導國家形成零和博弈,進而引發不可避免的沖突甚至戰爭。中美之間是零和的,中國復興意味著美國領導力的削弱。這一派觀點以美國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約翰·米爾斯海默和防御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斯蒂芬·沃爾特等為代表。米爾斯海默認為,中國崛起后會在地區建立霸權,同時確保在該區域內沒有競爭性大國。沃爾特認為,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美國應當重新注重以權力政治應對權力政治的道路。柯慶生強調,中國復興意味著美國影響力的抵消,中國外交是“戰略性和平進攻”。“權力轉移理論”代表人物奧甘斯基和庫格勒等人均認為,從歷史上看,大國崛起常常伴隨著與守成大國之間基于權力競爭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