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內涵表征與評價內容、指標選取與體系構建、評價方法與分析模型等幾個角度出發,討論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進展,分析不同尺度下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差異。在對研究現狀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本書集成理論創新與方法創新、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因素評判與定量表征、結果分析與實際應用,結合江西省全域、鄱陽湖區及其縣域、保護區等不同尺度開展實例分析,提出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的改進對策,并探討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研究的總體特征和未來展望,以期為開展區域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提供新視角、為認知區域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與生態安全提供新方法、為實現區域國土空間土地利用和生態管理提供新途徑。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7
1.2 研究基本思路與技術方法 8
1.2.1 研究基本思路 8
1.2.2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9
1.3 研究主要內容與關鍵問題 11
1.3.1 生態脆弱性與生態安全動態分析 11
1.3.2 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變化及社會經濟發展脅迫下的生態脆弱性關聯分析 11
1.3.3 國土空間土地利用優化調控及生態管理機制分析 12
第2章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概述 13
2.1 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變化國內外研究進展 13
2.1.1 國外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變化研究 14
2.1.2 國內國土空間土地利用變化研究 15
2.1.3 國土空間土地利用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20
2.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國內外研究進展 22
2.2.1 國外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 22
2.2.2 國內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 27
2.2.3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33
第3章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42
3.1 脆弱生態環境和生態脆弱性 42
3.1.1 脆弱生態環境與退化生態環境 42
3.1.2 潛在脆弱性與現實脆弱性 42
3.1.3 絕對脆弱性與相對脆弱性 43
3.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內涵特征分析 43
3.2.1 脆弱生態的內涵和機理分析 43
3.2.2 生態脆弱性的特征和表現分析 44
3.2.3 生態脆弱性靜態和動態評價的客觀依據 45
3.3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理論 46
3.3.1 國土空間利用研究基礎理論 46
3.3.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研究基礎理論 50
3.4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方法 53
3.4.1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靜態評價技術與方法 53
3.4.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評價技術與方法 55
3.4.3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技術與方法展望 58
第4章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模型構建 60
4.1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因子選擇 60
4.1.1 評價因子選擇的基本原則 60
4.1.2 評價因子選擇的基本范疇 61
4.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62
4.2.1 評價指標體系層次模型 62
4.2.2 評價指標簡單說明 63
4.3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評價模型方法 66
4.3.1 評價指標分級賦值 66
4.3.2 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67
4.3.3 生態脆弱性動態評價 72
第5章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評價 75
5.1 研究區域概況及其數據庫構建 75
5.1.1 研究區域概況 75
5.1.2 研究區域國土空間數據庫構建 79
5.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結果分析 84
5.2.1 國土空間自然潛在脆弱性評價結果分析 84
5.2.2 國土空間人為干擾脆弱性評價結果分析 86
5.2.3 國土空間現實脆弱性評價結果分析 88
5.2.4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空間格局分析 91
5.2.5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轉移矩陣分析 92
5.2.6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變化分析 93
5.2.7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變化驅動因素分析 96
5.2.8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變化生態綜合響應分析 98
第6章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分區及治理對策 101
6.1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分區 101
6.1.1 國土空間生態自然潛在脆弱性分區 101
6.1.2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人為干擾脆弱性分區 103
6.1.3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現實脆弱性分區 106
6.1.4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自然潛在脆弱性相對變化分區 110
6.1.5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人為干擾脆弱性相對變化分區 111
6.1.6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現實脆弱性相對變化分區 113
6.1.7 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脆弱綜合調控分區 115
6.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分區治理對策 118
6.2.1 基于國土空間生態建設視角 120
6.2.2 基于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視角 121
6.2.3 基于社會經濟高質發展視角 122
第7章 區域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案例分析 124
7.1 鄱陽湖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專題研究 124
7.1.1 鄱陽湖區國土空間生態現狀概述 124
7.1.2 區域國土空間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與計算方法 127
7.1.3 鄱陽湖區國土空間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130
7.1.4 鄱陽湖區國土空間生態環境質量調控對策分析 137
7.2 萬年縣生態脆弱性評價專題研究 139
7.2.1 萬年縣國土空間生態現狀概述 139
7.2.2 萬年縣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計算方法 142
7.2.3 萬年縣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評價 146
7.2.4 萬年縣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調控對策分析 150
7.3 萬安縣生態脆弱性評價專題研究 151
7.3.1 萬安縣國土空間生態現狀概述 151
7.3.2 萬安縣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計算方法 160
7.3.3 萬安縣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動態評價 162
7.3.4 萬安縣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調控對策分析 166
7.4 武功山自然保護區生態脆弱性評價專題研究 168
7.4.1 武功山自然保護區國土空間生態現狀概述 168
7.4.2 武功山自然保護區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與計算方法 171
7.4.3 武功山自然保護區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 174
7.4.4 武功山自然保護區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調控對策分析 178
第8章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總體特征與研究展望 180
8.1 總體特征 180
8.1.1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的表征復合性 180
8.1.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的時空動態性 180
8.1.3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的評價相對性 181
8.1.4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的發展可控性 182
8.1.5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的結果適用性 182
8.2 研究展望 183
8.2.1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研究尺度問題 183
8.2.2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數據處理問題 183
8.2.3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問題 183
8.2.4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評價模型方法問題 184
8.2.5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調控及其保障問題 184
8.2.6 國土空間生態脆弱性研究主要趨勢問題 184
參考文獻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