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通信技術導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從宏觀角度全景式介紹了現代通信技術及其應用。《現代通信技術導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共10章,詳細介紹了通信技術發展史,通信技術的基礎知識。對一些經典通信技術既介紹了基本原理又實時追蹤了該技術的最新發展情況及相關應用,如通信交換技術、互聯網通信技術、光纖通信技術、微波通信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對當前最新的通信技術也進行了翔實的介紹,如物聯網技術、三網融合概念以及可見光通信,同時兼顧了知識性、系統性、實用性、前瞻性。
《現代通信技術導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概念簡潔、原理明了、材料豐富、內容新穎、體例安排及內容裁剪等都有鮮明的特色。《現代通信技術導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可作為通信、電子、計算機等專業的低年級本科生、專科生和高職高專的教學用書,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在職培訓及個人自學者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配合《現代通信技術導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學習的課件以及輔助理解《現代通信技術導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內容的相關視頻資料可以在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網站下載。
第1章 緒論
1.1 通信發展簡史
1.1.1 世界通信發展簡史
1.1.2 中國通信史發展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1 通信
1.2.2 通信系統
1.2.3 通信網絡
1.3 通信標準化組織
1.4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第2章 數據交換技術
2.1 電路交換的基本原理
2.1.1 電路交換概述
2.1.2 電路交換原理 第1章 緒論
1.1 通信發展簡史
1.1.1 世界通信發展簡史
1.1.2 中國通信史發展
1.2 通信基本概念
1.2.1 通信
1.2.2 通信系統
1.2.3 通信網絡
1.3 通信標準化組織
1.4 通信技術發展趨勢
第2章 數據交換技術
2.1 電路交換的基本原理
2.1.1 電路交換概述
2.1.2 電路交換原理
2.1.3 程控數字電話交換系統
2.2 分組交換的基本原理
2.2.1 分組交換概述
2.2.2 分組交換原理
2.3 ATM交換基本原理
2.3.1 ATM概述
2.3.2 ATM交換原理
2.3.3 B-ISDN協議參考模型
2.4 多協議標簽交換基本原理
2.4.1 多協議標簽交換概述
2.4.2 MPLS標記的分配方法
2.4.3 報文在MPLS的轉發
2.5 軟交換的基本原理
2.5.1 軟交換的概述
2.5.2 軟交換系統的網絡結構和功能
第3章 計算機互聯網技術
3.1 計算機網絡分類
3.1.1 以太網
3.1.2 令牌環網
3.1.3 FDDI網
3.1.4 ATM網
3.1.5 無線局域網
3.2 計算機網絡發展
3.3 OSI參考模型
3.3.1 OSI模型的組成
3.3.2 OSI的設計目的
3.3.3 OSI的七層結構的具體功能
3.3.4 OSI分層的優點
3.4 IPv6技術
3.4.1 IPv6特點和應用
3.4.2 IPv6的優勢
3.4.3 IPv6的關鍵技術
3.4.4 安全問題
3.4.5 IPv6在中國的使用
第4章 光纖通信
4.1 光纖通信基本原理
4.1.1 光纖通信概述
4.1.2 光纖通信的發展過程
4.2 光纖通信系統的組成
4.2.1 光纖的結構與分類
4.2.2 光纖的導光原理和傳輸特性
4.2.3 光發送端機和光接收端機
4.2.4 光中繼器
4.3 自動交換光網絡
4.3.1 ASON概述
4.3.2 ASON基本原理和體系結構
4.4 光纖孤子通信技術
4.4.1 光孤子通信系統概述
4.4.2 光孤子通信中的關鍵技術
4.4.3 發展前景
4.5 光網絡的發展趨勢
4.5.1 從技術驅動向業務驅動轉型
4.5.2 未來業務與下一代光網絡
第5章 數字微波通信系統
5.1 概述
5.1.1 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
5.1.2 數字微波通信的特點及應用
5.2 微波的傳輸特性
5.2.1 自由空間的電波傳播
5.2.2 微波的視距傳播
5.2.3 微波天線的主要特性
5.3 數字微波通信系統
5.3.1 數字微波中繼線路
5.3.2 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的組成
5.3.3 數字微波的波道及頻率配置
第6章 衛星通信
6.1 衛星通信的基本原理
6.1.1 概述
6.1.2 衛星通信的特點及其在技術上帶來的一些問題
6.1.3 通信衛星的分類和運行軌道
6.2 衛星通信的基本組成
6.2.1 空間段
6.2.2 地面段
6.3 衛星通信的應用
6.3.1 衛星廣播應用
6.3.2 VSAT衛星通信
6.3.3 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應用
6.4 北斗系統的基本組成和工作原理
6.4.1 Beidou1衛星導航系統
6.4.2 Beidou2衛星導航系統
第7章 移動通信
7.1 移動通信技術基礎
7.1.1 移動通信基本概念
7.1.2 移動通信應用范圍
7.2 移動通信的工作方式、組成及系統工程
7.2.1 移動通信的工作方式
7.2.2 移動通信系統的組成
7.2.3 移動通信的射頻工程
7.3 國際上移動通信發展概況
7.4 我國移動通信發展概況
7.4.1 1982-2000年:“無線尋呼”發展階段
7.4.2 無線移動電話——移動通信發展階段
7.5 3G技術及其比較
7.5.1 3G技術的三個標準
7.5.2 3G技術比較
7.6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
7.6.1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基本概念
7.6.2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中的關鍵技術
7.6.3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標準
7.6.4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在我國的發展
7.7 移動通信的頻段分配表及信道頻率
7.7.1 CDMA的各信道頻率
7.7.2 GSM網的頻道配置
7.7.3 DCS的頻道配置
7.7.4 WCDMA的頻道配置
7.7.5 TD-SCDMA的頻率配置
7.8 衛星通信及其他領域里的頻率分配
7.8.1 衛星通信的頻段分配
7.8.2 GPS的載波頻率
7.8.3 家用電器的頻段分配
第8章 物聯網通信
8.1 物聯網的基本概念
8.2 物聯網的基本原理
8.2.1 感知層
8.2.2 網絡層
8.2.3 應用層
8.3 物聯網的應用
8.3.1 智能電網
8.3.2 智能交通
8.3.3 智能醫療
8.3.4 精細農業
8.3.5 環境保護
8.3.6 企業管理
8.3.7 其他應用領域
8.4 物聯網通信發展的趨勢
8.5 物聯網與云計算
8.5.1 云計算
8.5.2 物聯網與云計算融合方式
8.5.3 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體系結構
8.5.4 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安全性問題
第9章 三網融合
9.1 三網融合簡介
9.2 三網融合在我國的發展
9.3 發展三網融合的好處
9.4 三網融合在國外的發展
9.4.1 三網融合在美國的發展
9.4.2 三網融合在英國的發展
9.4.3 三網融合在法國的發展
9.4.4 三網融合在日本的發展
9.5 四網融合
第10章 可見光通信技術
10.1 可見光通信技術概述
10.1.1 可見光通信技術發展簡史
10.1.2 可見光通信的主要分類
10.1.3 可見光通信的特點
10.2 可見光通信系統的組成
10.3 白光LED光源的基本特性
10.3.1 白光LED的開發歷史
10.3.2 白光LED的線性特性
10.3.3 LED光源的脈沖編碼數字調制
10.3.4 單芯片白光LED和多芯片白光LED比較
10.4 可見光通信的關鍵技術
10.4.1 高速調制驅動電路設計
10.4.2 白光LED照明光源布局設計
10.4.3 信道編碼技術
10.4.4 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10.4.5 光碼分多址技術
10.4.6 分集接收技術
10.5 LED白光室內可見光通信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