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修身養性:難得糊涂》是一部季羨林先生談關于修身養性的作品,輯錄了季羨林先生關于個人修養、道德與品質,對人間的世態炎涼、人生的毀譽禍福、個人的生死窮通的豁達心態的文章。
季羨林先生所帶給世人的,是蓬勃的生命力量與精神鼓舞,以及給予了人們無盡的修身處世的營養和啟迪。
季羨林散文精選集◆最新典藏版
國學大師的諄諄教誨長者的修身處世智慧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第一輯 品質篇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真理愈辯愈明嗎?
謙虛與虛偽
道德問題
論說假話
漫談倫理道德
慈善是道德的積累
尊師重道
漫談撒謊
談孝
學習菊田的奮斗拼搏精神
論正義
壞人
我們為什么有時候應當說謊
趨炎附勢
我害怕“天才”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
成功
滄桑閱盡話愛國
第二輯 修養篇
做人與處世
走運與倒霉
漫談“再少”問題
牽就與適應
修養與實踐
談禮貌
隔膜
糊涂一點,瀟灑一點
漫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難得糊涂
老少之間
三思而行
反躬自省
從小康談起
漫談消費
滿招損,謙受益
同胞們說話聲音放低一點
給“拆”字亮紅燈
論朋友
論教授
我們面對的現實
論怪論
第三輯 心態篇
傻瓜
容忍
世態炎涼
毀譽
忘
贊“代溝”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辭“國學大師”
辭學界(術)泰斗
辭“國寶”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
送禮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
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論恐懼
論“據理力爭”
山中逸趣
談所謂“老齡化社會”
對號入座
對廣告的逆反心理
煉話
公德(一)
什么叫“公德”?查一查字典,解釋是“公共道德”。這等于沒有解釋。繼而一想,也只能這樣。字典畢竟不是哲學教科書,也不是法律大全。要求它作詳盡的解釋,是不切實際的。
先談事實。
我住在燕園最北部,北墻外,只隔一條馬路,就是圓明園。門前有清塘一片,面積僅次于未名湖。時值初夏,湖水瀲滟,波平如鏡。周圍垂楊環繞。柳色已由鵝黃轉為嫩綠,襯上后面楊樹的濃綠,濃淡分明,景色十分怡人。北大人口中稱之為后湖。因為僻遠,學生來者不多,所以平時顯得十分清凈。為了有利于居住者納涼,學校特安上了木制長椅十幾個,環湖半周。現在每天清晨和黃昏,椅子上總是坐滿了人。據知情人的情報,坐者多非北大人,多來自附近的學校,甚至是外地來的游人。
這樣一個人間仙境,能吸引外邊的人來,我們這里的居民,誰也不會反對,有時還會竊喜。我們家住垂楊深處,卻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有外來人來共同分享,焉得而不知喜呢?
然而且慢。這里不都是芝蘭,還有鮑魚。每天十點,玉潔來我家上班時,我們有時候也到湖邊木椅上小坐。幾乎每次都看到椅前地上,鋪滿了瓜子皮、煙頭,還有不同顏色的垃圾。有時候竟有飯盒的殘骸,里面吐滿了雞骨頭和魚刺。還有各種水果皮,狼藉滿地,看了令人頭痛生厭,屁股再也坐不下去。有一次我竟看到,附近外國專家招待所的一對外國夫婦,手持塑料袋和竹夾,在椅子前面,彎腰曲背,撿地上的垃圾。我們的臉騰地一下子紅了起來。看了這種情況,一個稍有心的中國人,誰還能無動于衷呢?我于是同玉潔約好:明天我們也帶塑料袋和竹夾子來撿垃圾,企圖給中國人挽回一點面子。撿這些垃圾并不容易。大件的好辦,小件的煙頭也并不困難。最難撿的是瓜子皮,體積小而薄,數量多而廣,吐在地上,腳一踩,就與泥土合二為一,一個個地從泥土中摳出來,真是煞費苦心。撿不多久,就腰酸腿痛,氣喘吁吁了。本來是想出來納涼的,卻帶一身臭汗回家。但我們心里卻是高興的,我們為我們國家做了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此外,我們也有“同志”。一位鄰居是新華社退休老干部。他同我們一樣,對這種現象看不下去。有一次,我們看到他赤手空拳、搜撿垃圾。吾道不孤,我們更高興了。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這一點,全世界誰也不敢否認。可是,到了今天,由于種種原因,一部分人竟然淪落到不知什么是公德,實在是給我們臉上抹黑。現在許多有識之士高呼提高人民素質,其中當然也包括道德素質。這實在是當務之急。